李根源和雲南陸軍講武堂
──紀念雲南陸軍講堂建立一○○周年
李成森
在近代雲南歷史上,有兩所非常有名的學校,一是西南聯合大學,它培養了大批的科學家、教育家,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頁獻。另一學校是雲南陸軍講武堂,它培養了大批的軍事家、革命家,為國家、為我國軍政做出傑出貢獻。在中國以至世界上享有盛譽。雲南陸軍講武堂事實上是由先祖父李根源主辦的。正如先生回憶所說:「在對學員學生宣傳革命,培養雲南革命幹部……」李根源因主持雲南陸軍講武堂而成名。雲南陸軍講武堂則因培養了大批傑出的軍事家、革命家而驕傲。
李根源(一八七九│一九六五)字印泉,又字雪生,別號高黎貢山人,雲南騰衝人,出生于今梁河九保,先後就讀于日本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早稻田大學,參加同盟會。一九○九年回國,任雲南陸講武堂監督,總辦(校長),參加雲南辛亥革命,是領導人之一,任雲南軍政府軍政部總長,兼參議院院長。陸軍第二師師長,迤西國民軍總司令。國民黨雲南支部長,北京國會眾議院議員。參加反袁護國鬥爭,任護國軍軍務院副都參謀。隨後出任陝西省長、駐粵滇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航空督辦、農商總長兼署國務總理。抗日戰爭時期,在雲南出任雲貴監察使,雲南省政府顧問、國民政府顧問。一九四九年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清朝末年,一九○一年,清政府迫于形勢,進行教育改革,廢除八股,改為試策論,代之以普遍設立近代學校,雲南設立「雲南高等學堂」。該學堂于一九○三年招生一八○名。先生報名參加考試,以第三八名錄取,騰衝籍人士中有李根源和李曰垓(艾思奇父親)被錄取,該學堂教師中有陳榮昌、孫光庭等,在以後的歲月中先生和這二位老師結成了深厚的情誼。學堂的教員多是當年雲南知識界的佼佼者,教學、人品,都是值得學生們學習的,先生十分珍視在高等學堂學習的機會。在這裡也結識了許多同窗好,在他以後的征途上也得益非淺。這也是先生離開家鄉,走入社會的第一步。
二十世紀初,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國勢日益強盛。因此,「日本人向西方學習有成效,中國人也想向日本學習」。青年學生出國留學形成了一股熱潮,其中以赴日本留學最多。留學日本的青年大多為了追求新知識和救國真理。為了培養人才,當時清政府與各省舉辦了官費留學考試。錄取了的,即由政府資助去日本留學。一九○四年雲南舉行了留學考試。該學堂由陳榮昌、孫光庭推荐,先生參加報名投考,在錄取赴日留學的一百名學生中,先生名列第十,赴日本學習軍事。
一九○四年至一九○九年先生在日本學習期間,先後進入日本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其間他參加了同盟會,這是他一生的重要轉折。一九○六年,畢業于日本振武學校,分到第八師團接受入伍的訓練和教育,被編入該師團弘前步兵第三十一聯隊,充士官候補生,這時先生在冰天雪地的弘前鍛鍊達一年之久。這樣的軍營生活讓他體魄受到極好的鍛鍊。
一九○八年一月,他進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是士官生第六期步兵科學員。該學校是培養中下級軍官的軍事學校,學的科目有戰術學、築城學、測繪學、兵器學、軍制學、馬學、衛生學,以及各種典、范、令、圖、上陣學、兵棋、實地講話、實地測繪、戰術實施等。軍事訓練較為全面,在士官學校畢業前又曾分發到日本第八師團做見習士官達半年多。
可以看出先生在他青少年時期學文、學武,基礎都打得很堅實。這也是在他以後的生涯中,文武雙全的前期根底。
在求學期間,他是同學中的佼佼者。一九○九年先生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可以回國效力了,心情自然十分高興。就在畢業前,護理雲貴總督沈秉堃,去日本考察雲南留日學生學習軍事的情況,就有人向他反映:「李根源,才識出眾,為人穩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由于雲南籌建新軍,急需人才,沈秉堃電告李根源,要他見習畢業後立即回雲南效力。當時先生作為一個剛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青年學生,能得到護理雲貴總督的賞識、信任、和電邀,自然他是很重視和高興的。他決定回雲南報效祖國。
先生在回雲南途中,路經廣西,會見了時任廣西新軍標統的蔡鍔,蔡是日本陸軍士官孚校第三期學員,他們交談之中甚感融洽,從此也奠定了兩人後來合作共事的基礎。
回到雲南後,雲貴總督沈秉墊立即召見于他,並任命他為正在籌辦中的雲南陸軍講武堂的監督,兼步兵科教官,從此先生面臨的是一個新的機遇和挑戰。
雲南陸軍講武堂建立之時,正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留學生畢業回國的時候,雲南當權者,從中物色人才,任命大批回國留學生到講武堂任骨幹、和軍士教官,李根源就是其中的突出者而被選中的,其中還有不少的是同盟會員,如李烈鈞、張開儒、沈汪度、方聲濤、唐繼堯、顧品珍、劉祖武、羅佩金等。
在沈秉堃接見李根源時,對李根源抱以很大希望,對他說了許多獎勵的話。次日即接到沈的委任狀。第三天,沈秉堃又傳見李根源,慰勉殷勤,並親切稱呼他為「李學生」既而要求從速籌辦,盡快于一九○九年九月二十八日(農曆八月十五日)開學。並一再說明「講武堂一切事宜,由李根源主辦,決不牽制」。又告知糧饗局負責人:「以後李學生如用錢、須盡力支持」。先生甚為高興,靜思之餘,亦甚為詫異沈護理監督「夙無因緣,何以信任如是?」先生在財力、物力、人力的保證之下全力投入了講武堂的創建之中,不久先生繼升任為總辦(相當于校長)。那時先生年三十歲。
雲南陸軍講武堂在先生的直接領導下為學校制定校訓「堅忍刻苦」。學校的老師教官多為他的士官學校的同學、校友、學校的制度、規章、非常齊全,其作風都仿效日本士官學校:紀律非常嚴格,每天上課六小時,下操兩小時,早上有體操、跑步。晚上有自習,夜間不時常有緊急集合。由于課程完善、教學嚴謹、紀律嚴格,這樣使講武堂學生質量與其他軍事學堂相比,都高出一籌,後人說;「雲南陸軍講武堂聲譽,不亞于日本士官學校、保定之軍官學校」。所以在這樣的學校裡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也就可見一斑了。
陸軍講武堂開辦之初就顯現出幾個重要特點:
一、規模大、班次多、學生人數多、學員素質高;大多教師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到該校任教。師生當中多是受過軍事訓練、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洗禮,其中多是同盟會員。
二、學制校長,其中,乙班學制為一年,特別班為二年,兩班辦三年。
三、課程設置完善、教學質量高。其課程為:步兵、炮兵、騎兵、工兵。輜重,還學地形學、築城、兵器學、軍制學、衛生學。
四、組織機構完善,管理有序,在管教一致的原則上,建立行政教學相配套的機構。有比較完善的規章制度。如「雲南陸軍講武堂學校章程」、「陸軍講武堂內務規則」等。
五、講武堂在新辦之時起,其大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具有革命思想的同盟會員手中,主要教官、執事官,也都是同盟會員、或革命份子,在講武堂內部也都發展了一批同盟會員,如朱德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這些特點,使雲南陸軍講武堂,成了培養一大批,民主革命志士的軍事學校,也是為全國民主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李根源的出名,就是以主辦雲南陸軍講武堂開始的。
在雲南陸軍講武堂的課堂上,在野外演習中,先生以及講武堂的革命派教官們利用各種方式,如暗示、舉例、隱喻等宣傳反清革命思想,啟發學生。使學生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口頭宣傳與教育相結合,利用革命書刊在講武堂中秘密,廣泛地流傳,如『民報』、『天討』、『漢聲』、『雲南』、『南風報』、『警世鐘』等進步刊物在師生中爭相傳閱。
講武堂的革命宣傳、活動、日益活躍,受到清政府的嚴重關注。清政府及其地方當局,一直對雲南陸軍講武堂的革命力量進行殘酷的壓迫和鎮壓,妄圖將其摧殘。李根源則從各方面設法保護。朱德回憶說:「李根源先生對于學校的維護,起了很大的作用,憑著他的革命熱情,與靈活的手腕,任勞任怨的精神,這個革命的熔爐才得以保存下來」。雲南陸軍講武堂,不僅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傑出的軍事人才、革命人才。在雲南辛亥革命、護國起義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乃至在抗日戰爭中,雲南講武堂出身的將領做出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雲南的重九起義(辛亥革命)宣告勝利,其中講武堂學員很大一批參加並做了指揮官,先生對這一段講武堂的工作作了這樣的總結:「余始以宣統已酉(一九○九年)歸任講武堂事。而同學諸君子任教授者、皆一時豪哲、生徒多至五六百人、號稱極盛。及辛亥光復,講武堂生尤與有功」。他對講武堂的精神,又曾指出:「必有堅韌不拔之概,而後有堅貞不屈之操,乃能成艱苦卓絕之業」。這就是先生主持時期的陸軍講武堂。
雲南陸軍講武堂在開辦期間,先後共有學員九千餘人,在中國近代政治軍事鬥爭中,師生報國者千餘人,湧現了大批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們當中有有上百名將軍,上將級的有二十餘名,其中共和國元帥就有兩名,即:朱德、葉劍英。國際上如朝鮮的崔庸健、南韓首任總理李範時,越南大將伍元甲等均曾是講武堂學員。真可謂「帥星閃耀、名將輩出」。在中國地方軍事學校中是絕無僅有的,講武堂亦可稱為「將帥搖籃」。
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址選在雲南昆明承華圃,翠湖公園西側,校址面積達七‧五平方米,一九○七年動工,一九○九年建成使用,以後逐年增建,至今原址尚存的四合大院面積約三萬餘平方米,四合院為土、木、石結構,是我國近代優秀建築。院落東、西、南、北,連為一體,通廊全長達五○○米,算中國最長的樓中通廊,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是目前國內保留最完好的軍事院校舊址,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百年回眸,這所軍事院校為我國培養的先烈永垂千古,先祖父李根源為這所院校的付出將永記銘冊。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9期;民國9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