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陸軍講武堂

馬卿雲 

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和法屬印度支那、英屬緬甸接壤。滿清末年,正處於法、英侵略勢力爭奇之中。法國在宣統初年向清政府要求雲南七府礦藏的開採權,而英國則伺機侵略滇西邊境的片馬等地。加上法方開始修建滇越鐵路,更使雲南的局勢岌岌可危。清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在全國編練新軍三十六個鎮(師)。一八九五年至一八九八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的「新建陸軍」即「新軍」,為首開其端。為培養雲南新軍十九鎮所需官佐,雲南陸軍講武堂便應運而生。

雲南講武堂初辦於一九○七年,僅七個月即停辦。一九○九年同盟會會員李根源得到雲貴總督的信任,負責籌建工作,成為講武堂創辦時的主要負責人。於一九○九年九月廿八日(中秋)「雲南陸軍講武堂」在昆明承圃(東臨翠湖)校址開學。

校址原占地七萬餘平方米,南部為練兵大操場,北部為各種建築設施。現在尚存的是占地面積近三萬平方米的主要建築,包括主樓、大課堂(禮堂)和兵器庫。

雲南陸軍講武堂自一九○九年開學,招收甲、乙、丙(後改稱1,2,3期)三個班學員。其中,甲、乙班各招一○○名,分別為陸軍第十九鎮和巡防軍在職軍官,學業皆為一年。丙班招二○○名,多為向社會招考的青年學生。不久,從丙班中挑選成績優秀者一○○名組成特別班,特授術學。丙班及特別班學制兩年半。一九一○年初,又招隨營學堂學員二○○名併入丙班。同年五月又設附班,招收三○名。這樣,講武堂創辦之初,共有學生六三○名。

講武堂開辦之際,正值一批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回國,其中許多是李根源的同窗,多數是同盟會會員,其中有:張開儒、沈汪度、李烈鈞、方聲濤、唐繼堯、庾恩晹、顧品珍、劉祖武、李伯庚、羅佩金等。他們建立了先進的教學訓練體制,向學員不斷灌輸民主革命思想和愛國精神,完全主導了講武堂的教育教學活動。多位滇軍著名將領,均出自他們教導之下,如:朱培德、范石生、金漢鼎、楊希閔、董鴻勛、楊蓁、王均、唐淮源、胡瑛、魯子材、馬軫等。

講武堂初期(辛亥革命前)學習的兩大特點:

一、學習引進日本先進的軍事教育體系,課程設置完備,教育質量高。

講武堂的學習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學軍事學基本教程和普通學。軍事學基本教程又分基本軍事學科和應用軍士學科。普通學課程有:幾何、三角、代數、算術、器械畫、國文、倫理、歷史、地理、英文、法文等。普通學課程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是講武堂的學員所必備的知識。第二階段分不同兵種,有步、炮、騎、工程四個兵種。學習內容又分別以軍事理論教育和實際技能訓練來設置課程。

二、革命黨人掌握學校大權,使講武堂成為雲南革命的重要據點,培養了大批革命人才。朱德稱:「雲南陸軍講武堂是『革命熔爐』」。

由於講武堂的規章制度比較完備,推行有效。當年在特別班學習的朱德曾說:「學校的制度和作風是仿效日本士官學校,紀律非常嚴格」。又以操場訓練為主,極其嚴苦,與後來的廣東黃埔軍校相對照,有「黃埔的課堂,講武的操場」之說。

雲南陸軍講武堂開辦時,先由胡文瀾任總辦(校長)不久由高爾登接任,李根源任監督(教務長),實際負責籌辦工作主持校務。一九一○年四月高爾登去職,李根源接任總辦。

辛亥革命後,雲南陸軍講武堂改名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這一時期,由於講武學校師生策劃並領導了雲南辛亥革命和護國戰爭,還在韶關、貴陽、四川等地辦起了分校,其中以李根源直接辦的韶關分校較為著名。因此,學校聲譽日隆,國內外愛國青年紛紛前來報考。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共辦學十六期(四│十九期),總計招收學生四千多名。其中有華僑學生五百餘人,朝鮮籍學生三十餘人,越南籍學生七十餘人。由此,雲南陸軍講武學校成了一座跨省際、跨國界的軍事院校,走向了全盛時期。葉劍英、魯道源、安恩溥、馬瑛、曾恕懷、王甲本及崔庸健等,均為這一時期學生。

一九二九年,南京政府通告各省不再自辦軍官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學校的名稱隨即取消。但雲南省主席龍雲繼續以講武堂為基地,用辦「教導團」、「軍官團」的名義繼續辦學,可謂是雲南講武學校「名亡實存」。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五年六月間,共辦四期,培訓學員三○○○多名。後來,為使這批學員能具備報考陸軍大學資格,經呈准,這四期「軍官團」、「教導團」列為雲南講武學校二○、二一、二二期。這就是雲南講武堂(學校)辦到一九二九年還是一九三五年?是辦了十九期還是二二期?的差別所在。

革命黨人在對講武堂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積極發展同盟會會員,建立同盟會組織。有的學生入學前就已經是同盟會會員。一些具有革命思想基礎的學生也很快被發展加入同盟會。朱德就是在進入講武堂幾周後加入同盟會的。同盟會的革命工作,使廣大學生受到薰陶和鍛練,政治態度很快發生了變化。因此,朱德說:「雲南講武堂就成為雲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據點」。

清政府對這樣一個聚集革命力量的據點,當然不會聽任不管,一度要解散這所學校。幸而有李根源多方維護,雲南陸軍講武堂才得以保全。朱德說:「李根源憑著他的革命熱忱與靈活手腕,任勞任怨的精神,這個革命力量的熔爐,才得以保存下來。」一九一一年八月,清政府還是把李根源調離講武堂。去擔任督練處副參議官。然而正如李根源說的:「生徒受教之深,豈以余去而易其志哉!」三個月後,以講武堂師生的骨幹的雲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與清王朝的願望相反,雲南講武堂最後成為清王朝自己的掘墓人,為民主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

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師生們,不但在推翻滿清王朝,建立共和的革命戰爭中功勳卓著,在往後的北伐戰爭、民主革命的各個階段、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同樣建立起不朽的功蹟。朱德(第一期丙班、特別班)、葉劍英(第十二期)、周保中(第十七期)、曾澤生(第十八期)、范石生(第一期丙班、特別班)、金漢鼎(第一期丙班、特別班);還有唐淮源、朱培德、龍雲、盧漢、王甲本等均為國民黨陸軍上將,周體仁、趙錫光等均為國民黨中將,他們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中,唐淮源、王甲本在抗口戰爭中英勇犧牲,名垂青史。

雲南陸軍講武堂在辛亥革命前培養出來的數百名畢業生,其軍事素質是清末各省所辦軍事堂中最為突出的。後人曾稱讚道:「雲南講武堂之聲譽昭著,不亞於日本之士官、保定之軍官學校。」還有,方聲濤、李烈鈞、羅佩金、唐繼堯、顧品珍、李鴻祥、謝汝翼等,都是辛亥革命、護國起義和雲南、中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

雲南陸軍講武堂對黃埔軍校的創辦曾做出過重大貢獻,產生了重大影響。如黃埔創建時的教育骨幹,步、炮、騎、工四大兵科科長劉躍揚、林振雄、王柏齡、帥崇興及一批隊官,均選調自雲南講武堂。後來王柏齡為黃埔軍校教育長,林振興為管理部主任。講武堂畢業生葉劍英為教授部副主任,徐成章、嚴風化、楊寧和崔庸健也成為黃埔軍校的重要教官。

抗日戰爭時期,講武堂出身的軍官依然發揮著積極的骨幹作用。如滇軍第六十軍、五八軍徒步遠征,先後參加台兒莊、贛化、長沙、武漢等大會戰,前仆後繼,流血犧牲,為民族、為反法西斯陣營立下了不朽功勛。

雲南陸軍講武堂,成立於一九(九年,結束於一九三五年,共辦二十二期,培養學員九○○○多人,是近代中國最早開辦之一,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所軍事院校。曾培養了一大批愛國的傑出軍事,政治人才,被朱德元帥譽為「革命熔爐」。

我叔祖馬梁(程遠),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第一期乙班學生。其長子馬崇六(晉三)是該校第十五期學生。我父親馬崇興(維三)上世紀廿年代亦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所以我對雲南講武堂有著深厚的情感。

每次我回昆明,都要去雲南陸軍講武堂遺址瞻仰。每當我走到翠湖,遠遠望見挺拔雄偉的雲南陸軍講武堂大門和黃色樓牆時,就會不自覺地向它快步走去。首先映在我眼前的是高掛在黃色牆上一九八八年國務院公佈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院內閱操樓、四合院和樓內走馬轉角廊是我每次必去之地。每次、每次我都在那兒慢慢地走。我徘徊,我沉思,我似乎踏著祖輩的足跡…。耳邊又似乎聽到祖輩告訴我:

雲南陸軍講武堂校訓

堅忍刻苦

似乎又聽到父親抱著我,唱講武堂的校歌給我聽。

雲南陸軍講武堂校歌

風雲滾滾,感覺他黃獅一夢醒。同胞四萬萬,互相奮起作長城。神州大陸奇男子,攜手去從軍。但憑著團結力,旋轉新乾坤。那怕他歐風美雨,來勢頗兇狠!練成鐵臂擔重任,壯哉中國民!壯哉中國民!

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憑雙手撐住蒼穹。睡獅昨天,醒獅今日,一夫振臂萬夫雄。長江大河,亞洲之東,翹首崑崙,風虎雲龍,泱泱大國,取多用宏。黃帝之裔神明冑,天驕子,紅日正當中。

這些都是我對童年的回憶,當時年幼無知,更談不上對雲南陸軍講武堂有什麼具體印象。但是正由於我的上輩是雲南陸軍講武堂出身,在這樣的家庭裡,耳濡目染及後來在有關資料中瞭解到的史料,使我對雲南陸軍講武堂逐漸有了比較具體的認識,現撰如上,以饗讀者。

今年中秋佳節是雲南陸軍講武堂創辦一百周年,特撰此文以茲紀念。(一九○九│二○○九)。

馬卿雲寫於二○○九年夏北戴河


附雲南陸軍講武堂校長李根源事略

李根源,字印泉、雪生,雲南騰越(今騰衝)九保人,一八七九生。一九○四年東渡日本學習軍事,一九○五年加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是最早加入同盟會的三十七人之一,並籌建同盟會雲南支部,創辦「雲南」雜誌。一九○八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第六期。一九○九年回滇籌建雲南陸軍講武堂。一九一一年八月調離。在講武堂任監督、總辦兩年整。在這兩年間,他組建機構、制訂章程、完善制度、編寫教材、創立規模等等。這兩年是講武堂最主要的創業階段,日後歷任校長大抵沿其所創之制。

李根源曾說:「我辦講武堂,專意鼓吹革命」。他和李烈鈞、顧品珍率領學生到昆明郊外黑龍潭演習後,還專門帶領學生去憑吊全家投潭殉節的薛爾望墓。一九一○年,法國修建的滇越鐵路通車。李根源召集學生講話。他慷慨激昂,講到痛心處,不禁痛哭流涕。講後,宣佈放假一天,讓大家到火車站參觀。這一天,六○○多名講武堂學生親眼看到插著法國三色旗的火車開進車站,法國人耀武揚威,大家無不悲憤交集。回校後,國文課即以《看滇越鐵路通車後的感想》為題做作文,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當時,諸如《雲南》、《民報》、《天討》、《漢聲》、《警世鐘》等等革命書刊也在講武堂的學生中秘密傳閱。

雲南辛亥革命之後,李根源出任雲南軍都督府軍政部部長兼參議院院長等職。離開雲南後,任過駐粵滇軍總司令、國會眾議院議員、陝西省長、北洋政府航空督辦、農商總長、兼署(代理)國務總理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李根源回滇,任雲南省政府顧問,雲、貴監察使兼中央軍事委員會上將參議官,為滇西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9期;民國9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