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遊瑣記

石炳銘 

帶給中國兩百多年恥辱的中英「鴉片戰爭」是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的。

就是那次戰爭,使一向妄自尊大的中國從天子寶座上降落到次殖民地的恥辱境地。

今年四月我終於踏上了英國首都倫敦,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倫敦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是國際知名的金融中心,但再大的金融中心和升斗小民的我卻無緣。我只感覺他是一個洋溢著文化氣息的大都會。除了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外,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處處可見。博物館已是現代文明的象徵。只有文明而富裕的國家才有能力維持那麼多博物館,天天為生計發愁的國家,人民那來的閑情逸緻去管什麼撈石子的博物館。

不僅是倫敦,整個英國都十分重視生態保育,除太晤士河不是那麼清澈外,各地的大川小溪都清澈如鏡,每看到清徹的河川,心底自然就感到喜悅。這或許與我幼年的生存環境有關。那潔淨無垢的溪河水塘,永遠會縈繞在你的腦際。尤其在幾處淙淙河流中更令我一刻難忘,因為伊人的倩影永遠是「宛在水中央」。

倫敦花多、樹多、草地多,免費遊覽的公園無處不在,而且面積都很寬廣,大多數公園和平時人跡渺然的草地,幾乎都有兒童遊樂場,可見他們十分關心兒童的育樂心理。難怪已故蔣中正總統要在食、衣、住、行外,要加上育、樂二項,成為人生六大需要了。

  英國甚至全歐州,幾乎都是扁平發展,高樓大廈並不流行,家家門前門後都種樹木或花草,好像房子不單是供人住的,也同時是供樹住的一般。我見不到一片紗窗,也不曾見過任何有鐵柵欄的門窗。但這並不是說當地沒有偷盜之徒,據說入室闖空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倫敦的鐵道和地鐵系統發展很早,市民上下班或因事出門大多乘坐這類系統,有些系統年代久了,看來還不如台灣的捷運系統那般完美。但不論公共巴士或有軌車輛,都一律是嶄新的絨布坐墊,也都有輪椅或推車乘坐的方便設施,公交車一律都是低底盤車型,很方便乘客上下,車上都裝有偵照設施,想來扒手處處都有吧!公交車一樣,逢站必停,不論有無乘客上下,也無例外。這是台灣公車駕駛不如人的,在台北,我遭遇有很多次過站不停的經驗,即使你在等車招手,司機老爺見你老人一個,他往往視而不見,態度實在十分惡劣。奇怪的是交通當局好像也不願多管。

英國人很守舊,很多古老建築物不只保存完好,而且時加維護。鄉下還有草頂別墅,據說是特意保存下來的。但屋脊每三年必須更換一次,因為可以蓋頂的長草難覓,每更換一次約需新台幣三百萬云云。

在倫敦時我曾前往劍橋大學一遊,愛因斯坦後人間最偉大的科學家霍金教授就是該校教授,大家都知道他自年輕時代起就是一位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的人,生活上的一切都需要別人特別照顧。奇怪的是他的思想如閃電,一直能夠洞觸一般人難以理解或想象的深奧科學。驚世駭俗的黑洞理論就是由他發現或獨創的。中國開創白話詩的名人徐志摩在此和陸小曼唱合,也和另一位才華出眾的林徽因有過纏綿悱惻的戀情,「偶然」一詩就是為林寫的,但不幸的天才短命,在他創作巔峰的三十年華時期就與世長辭,為後人留下無限的哀思!

女兒安帆曾邀我到比京布魯賽爾和義大利Lake Moco小遊。前者是歐洲的軍事政治中心,是一座現代化的都會,該地製作的巧克力,據說是全世界最好的。義大利的莫可湖,位在瑞士和義大利第二大城米蘭邊境。那是仙境似的勝地,山頂上終年白雪皚皚,山腳下則是蜿蜓狹長的湖泊,湖畔點綴著無數小鎮小村,湖水清澈見底,面積廣大約一四五平方公里,在歐洲我最不習慣的就是有泡礦泉水,沿湖村寨處處都有山泉水任人自由飲用,對我來說比要化錢的礦泉水美味多了。現成的美味好水不喝,卻要化每瓶新台幣一二百元的泡沬水去喝,這可令我難以理解。

現代的義大利人好像個個是藝術家或歌唱家,當今著名的男高音幾乎都是義大利人。不少世界名牌商品就是由義大利人創設的。看來他們都很富有,更會享受,比起來物價高得驚人。和英國人不同,只要有庭園都會種植果樹,橄欖是他們的最愛,在我嚐來並沒有什麼美味可言。但看來那是人人必食的美果和從它榨出來的脂肪。

古羅馬人曾經征服過歐洲,其勢力範圍更擴及亞非各地是長期的征服者,每觀電影「賓漢」等名片,無不為羅馬軍人的雄壯威武而動容。但他們運氣好,否則在十三世紀時就被拔都大軍消滅了。但令人迷惑難解的則是現代義大利軍人似乎已完全失去當年英勇氣慨。在軍事上好像已無人把他放在眼裡。這就是所謂的「風水輪流轉」吧?

軍隊不行,義大利的黑手黨卻舉世無人不知,該國的法官、警察人員喪命其手者不知凡幾。最近(二○○九年七月)G7集會,義大利政府是東主國,但因輕忽怠惰,會議籌辦一無是處,幾乎被G7集團除名。

這就是義大利,一方面是世界富國俱樂部G7的一員,但因為行事草率而幾乎被排除。一方面羅馬鐵騎曾縱橫歐亞非三州,另一方面在二次大戰中它在北非的大軍卻不堪一擊。它是馬可尼、達文西的故鄉,另一方面卻是黑手黨的天堂。一方面它的自然江山和它的藝術同樣令人陶醉,另一方面妓女也可進入國會殿堂,大談治國之道。它是世界名牌商品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卻是逃稅的天堂,或許它正是當前地球人類的反面形象吧!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9期;民國9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