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之旅──保山懷舊

楊蓁 

丁亥年(二○○七年)巧月十一日,離故鄉雲龍之後,由姪子美雲陪同,作了一次滇西邊城之旅,一路從保山│惠通橋│霽虹橋│雙虹橋│太保公園而至古騰越(騰衝古名),並參拜了抗戰的國殤墓園│火山群│熱海│水河瀑布,太極橋以及龍光台……僑鄉和順等勝地,然後往孔雀之鄉,經梁河、盈江│戶撤而至國道的終點│瑞麗市。

經瑞麗一天的觀光後,又經由畹町往德宏州政府所在地芒市遊,經十天暢遊之後,由芒市(現改名潞西市)飛返昆明。

這次旅遊,也是多年的夢想,身為滇西人,卻未曾到過滇省之西陲,不無遺憾。這些地名非常熟習,但無緣親眼目睹,卻替老長官田樂天先生寫過一本自傳,特別對保山、惠通橋、騰衝、龍陵、畹町等戰役,描述諸多歷史事蹟,若非田先生及其部屬的許多經歷與表述,不然,我會變成無中生有的捏造者,故而有此遊之決心,以證實與比對書中所言及者,作為胡謅之警惕。

從雲龍縣石門鎮出發,乘早班車經永平上高速路,下午一點多即到達保山,到保山,姪子美雲的朋友請我們吃完飯,然後驅車去了三個地方,其中一個是加油站的辦公室,這裡坐坐,那裡坐坐,把老頭子搞得莫名其妙,忍不住問姪子,你朋友在做什麼?「他們替我介紹女朋友」,我真是老糊塗,相完親三場,我才知道美雲的好事將近,三十而立,美雲是該結婚成家了,不能老去緬甸打工。

保山,古稱永昌,公元前三七○年哀牢國所建之後,由於地處瀾滄江與怒江之間,自古即為西境重鎮,也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商驛站,由於地處高聳青翠的太保山下而得名。

太保山,部份景點已闢為公園,其中以玉皇閣之匾聯及展出文物如劍齒象化石、石棺,以及滇西抗戰時期之史料可以細讀。又如玉佛寺中一塊整體白玉雕鑿而成的釋迦牟尼佛,高一‧五四米、重一‧五噸,玉佛頭上還鑲嵌了十三顆白色寶石和一顆特大紅寶石,雕工之美,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至山中段,建有武侯祠一座,供奉諸葛武侯肖像,左右殿則懸掛著岳飛所書的前、後出師表拓本木刻,殿前有一聯曰:

非神非仙隆中高略出自審時度勢,

是聰是慧臥龍遠謀在於安民歸心。

直到山頂,立有楊慎的石像紀念碑,楊慎字用修、號升庵,為官被貶雲南,在保山住的最久,但他像徐霞客一樣,遍遊雲南的山山水水,但老年卻有如下的詩作:

屈平憔悴漁翁問,韓信棲遲漂母憐。

何事窮愁無伴倡,東風獨坐感流年。

這是年華流逝的感慨。

及至梨花塢,亭台樓閣,在層台翠、幽澗流泉,叢林環抱中,景觀甚美,真是:

千樹梨花千點雪,兩堤楊柳萬窩絲。

梨花塢的照壁,詩詞、碑林留有名家諸多墨跡,並有兩幅聯,很有可讀性:

簾外澹煙無墨畫 林間蹂雨有聲詩

半嶺夕陽千樹葉 一樽濁酒百篇詩

可以在這裡消磨一個下午。

又次日,姪兒友人專車為我趕往怒江邊的松山戰役主戰場憑吊,戰場遺址頂峰離怒江海拔九五○米,前臨怒江深谷,背連山巒,松山隆起于中,日軍占領龍陵後,重兵據守松山,遠征軍經過三個月零三天的喋血奮戰,全殲松山之敵,至今路旁仍見彈坑戰壕,松山之戰,田樂天先生時任連長,數次與我詳述松山戰役及之後守惠通橋的事跡,至今九五高齡,長住醫院等候上帝的接迎,戰士凋零,令人感嘆不已!

松山屬龍陵縣,而惠通橋則屬施甸縣,中午趕到惠通橋頭小寨午餐,惠通橋橫跨怒江,橋已廢,鋼骨樑橋仍在,但不能通行,只供憑弔;下流另建一座水泥大橋,人車通行無阻,此橋四通八達,所以有心人在小吃店牆上寫了好幾首七言順口詩,作為來去路人之指引:

引言:

玉帶一條東南流 君行千里何須愁

怒江峽谷多去處 觀其路徑便知曉

去保山:

北上保山滇緬路 左彎右拐八十八

七零七處五十一 彈石公路一十七

到瑞麗:

過江逆水上松山 彈石路面三十三

龍山卡處二歸一 一路順風進雨城(指龍陵)

上騰衝:

過江逆水嶺崗寨 右岔龍塘么十里

加油站處三叉路 左上十里右騰衝

進六庫:

六庫必走龍塘路 三岔路右下漫海

逆水行程二百里 怒江高歌伴君行

滇緬路:

白雲眼底現 峻嶺峭壁險

千里橫斷山 古道過中原(指博南古道)

問店家,為何人所寫,不知其人其名,另留下兩首:

橋之戀:

怒江峽谷惠通橋 鐵索高懸龍虎爭

古往今來干戈地 已歷創傷幾多回

江之淚:

日軍侵華逞凶狂 滇緬路上屍骨寒

血雨腥風惠通橋 半江人血半江水

最後,這位好心引路人,留下兩句警語:

進山不怕虎傷人;只怕天意泥石流。

我在保山街上看到一座廣告燈排樓,上面主要的圖案照片是一座兩段的橋,在燈光照射下很美,問路人曰雙虹橋,乃堅持午餐後去一探如此美的雙虹橋,過怒江後逆水而上,車行數小時仍未達目的地,問路人,答以快了,過賽格就到了,然過了賽格一問,到崗黨三十里後就快了,向當地人問路,快了,就在前面,可能還有幾十里地,最後過了芒合糖廠,接近黃昏,終於到了博南古道的南方絲綢之路過怒江天險的主要橋樑││雙虹橋,大家下車,急急忙忙經由一段石板路面的下坡古道,細看了此橋,並從搖搖晃晃的橋面上來回走,以示到過此橋(保山友人亦未曾來過)並拍照留念。

此橋為清乾隆五十四年所建,屬鏈扣鐵索橋,它巧借江心一座突出的龐石作橋墩,分兩段錯位構造成二進吊橋,如兩道彩虹凌空飛越,故名雙虹橋,全長一六七米,東段跨怒江主流,由十三根底鏈和兩根欄鏈組成橋身,並在石崖橋墩上建有一飛檐式關亭;兩段跨江水岔流,橋身長三十八米、寬二米八,由於橋墩高出水面達十四米,未曾被洪水沖毀過,是保山地區保留最完整的鐵索橋。

博南古道是先通過瀾滄江上的霽虹橋,再經怒江上的雙虹橋,而入緬甸。據史記載,博南古道在東漢以前就有,惟東漢明帝十二年,在瀾滄江上開鑿了滇中最古老的渡口,叫博南渡,又名闌津渡,成了雲南對外開發史上的大事,西漢以後,古渡上開始用篾繩,藤條等作便橋,至明成化年間,始以鐵鏈鑄成半圓形橋墩而倚山勢拉起鐵索成橋,明代楊升庵到過此橋,形容此橋:「組鐵懸梯飛步驚,獨空縹緲青霧平」,老和尚畫家詩人擔當也留有詩贊:

原無根蒂在江中,千里能將一 通;

到岸掉頭魂欲墜,縱非天馬也行空。

這裡曾是百官下榻,萬馬歸槽的要地,可惜一九八六年被洪水所毀,證明這橋的歷史,只有在西面羅岷山腳,氣勢雄偉的普佗崖的眾多摩崖石刻,有題記、詩文、對聯等,書法各體皆備,最醒目屬盈米的大字「西南第一橋」,並有詩刻:

山形挽抱哀牢國,千崖萬壑生松風。

石路真從漢諸葛,鐵柱或傳唐鄂公。

橋通赤霄俯碧馬,江含紫煙浮白龍。

漁樑鵲架得有此,絕頂咫尺樊洞宮。

時近黃昏,字跡不明不清,只聽江水濤濤,江風冷冷,不如歸,返回保山,已是萬家燈火,入夜十一時。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9期;民國9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