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慈湖文化園區感懷

藺斯邦 

人文巡禮

今年四月同鄉在餐敘中提出到後慈湖一遊及參訪慈湖文化園區,獲得熱烈迴響,並請李理事莉芳女士安排,這趟文化之旅就在六月六日上午八時在中正紀念堂大忠門集合完畢後乘車前往桃園縣角板山,在一個半小時說說笑笑的車程中到達角板山行館。行館是一歐式白色建築,位於角板山公園旁,佔地七‧五公頃,園內種植著松、柏、梅、竹,表現出凌霜雪而愈勁的神韻。館內陳設著蔣公墨寶及蔣公與夫人的生活照片,讓參觀人群一探歷史創造者的生活片段;思親亭是經國先生居喪期間常由慈湖到此沉思的處所,並發表著名的「梅臺思親」乙文,以弔念父親,這也是思親亭名稱的由來。站在思親亭上,由於視野開闊,得以遠觀山嵐層巒、森林原野;往下看可以遠眺溪流大地、如茵草原。蔣公感覺這裡的生態景觀與家鄉溪口鎮甚為相似,也是蔣公喜愛這裡的原因。下午二時,到達後慈湖,這裡果然幽雅秀緻,湖光山色,美景天成。後慈湖佔地約七公頃,月牙形的湖面源於白石山上的小溪,昔日稱為「龍過脈埤」。湖面清澈,天生麗質。後慈湖緊鄰溪洲山脈,四面環山,湖面上常有鳥群輕盈飛翔、小野鴨則在水中往來浮沉,清風徐徐,令人心曠神怡,湖邊竹筏上的竹椅,是蔣公遊湖怡情的坐椅。接著則慈湖向兩位領導人致敬及參閱相關文物,思潮泉湧,省思著艱難的中國現代史。

民權民生

蔣公與經國先生一生努力的目標就是要從透過提振民權、均富民生的過程中來復興中華民族,因此,外抗強權,從苦難的抗日戰爭中蔣公帶領國人找回自尊、自信,並促成台灣重新回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喜悅。國民政府民國三十六年在大完成中華民國憲法,樹立中國憲政的經典及日後台灣政經建設的規範,然在民國三十八年的國共戰爭中失利,政府帶著三○○萬國人及六○萬國軍來到台灣,是時物質缺乏、財經困窘,外加共軍「解放台灣」的威脅,人心不安,百廢待舉,但不論內外環境如何困危,蔣公推動民生、促進民權的主張堅定不移,民國三十八年中央政府來台第一年就推動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不流血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台灣今日經濟的均富發展;民國四十年推動地方自治,辦理第一屆縣、市長與民代普選,這為台灣的民主政治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為台灣民主憲政奠定長足發展的宏觀,為民本的中華文化注入民生的新文化,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創舉。

文化復興

文化興盛是民族振興的基礎。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載體,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五千年來哺育著中華民族而使中華民族得以不斷壯大。台灣經過日本的五十年殖民統治,日本文化在台灣社會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力,為了讓台灣不僅在政治上回歸中華民國,更要在文化上成為中華文化生活區,蔣公從民族的觀點,積極在台灣推動中華文化興,吸收民主文化來豐富中華文化外,落實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中華文化在台灣的生根與發揚,致力建構倫理、民主、科學的中華文化,讓台灣成為中華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區域。這從文化價值上維護了中華民國,使中華民國得以為中華民主憲政實踐的政治體,中華文化的發揚,在現階段形勢來說,不僅從文化上有效抗衡台獨分裂活動的影響力,也維護著中華大家庭的完整,更是兩岸之間和平、交流及增進兩岸民眾的福祉的橋樑。

公民社會

在蔣公奠定的基礎上,經國先生繼續發揚光大,從民國六十一年接任行政院長到七十七年總統任內過世,在這十六年間,台灣出現質的飛躍,繼民國六十二年推動十大建設後,電子工業、資訊工業、新竹科學園區的湧現及成長,繼農業現代化後,奠定台灣工業、科技的現代化;在政治方面,經國先生宣佈解除戒嚴、開放大陸探親等,這些政經措施,創造台灣經濟由小康步向富裕,政治由封閉轉向開放。且由於民眾教育水準的提高,要求參與公共政策的決定,於是劃時代地中華民族第一次出現了公民社會。

典型長在

美國學者陶涵(Jay Toylor)在《蔣介石評傳》一書中寫道:「他始終都是維護中國統一、領土完整的愛國者,為台灣的現代化和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嗚在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發表的文章說:「台灣地區的選舉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實現民主、實現制度轉型,才有可能跳出中國自古已有的歷史循環,凡是威權政府,最大的問題不僅是難以解決自身合法性問題。而且難使社會回歸理性。」中外學者的客觀論述,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指出了遠景。從蔣公領導北伐、抗日及在台灣實踐民族、民權、民生的理想及經國先生在台灣推動工業、科技現代化及宣佈解除戒嚴、開放大陸探親等的過程看來,兩位蔣總統在倫理、民主、科學方面的貢獻,不僅賦予中華文化民主價值的新內涵、也是落實自民國八年五四運動以來對民主聲聲呼喚的回應,更是為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開創永續發展的生機。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9期;民國9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