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花樹之戰
楊華山
西練後山,標高約一千五公尺,山坡地到春天開滿了山茶花,五彩鮮艷、燦爛奪目。獨有一山灣,全是白茶花樹,且地形險要,利於伏擊,不利行軍,週邊佈滿松林,成天然隱蔽地。
一九四五年,夏末初秋,中國遠征軍已逐次攻佔滇西各戰略要點,完全掌握優勢,士氣如虹,相對的日本由緬甸入侵的軍隊,雖暫時攻佔騰衝城,然而它補給線,全被切斷。
孫子兵法:「軍無輜重則亡」,日軍已面臨是項困境,更糟的是竟然對無辜百姓,姦淫、燒殺、搶劫,像是西練的碗窯、面街、泥古黃,大西紀十多村落,全被燒光,軍人有如此野蠻行為,有違日本武士道精神,更是軍人最大汙點,且為文明人類不齒。
據傳日本軍戰有不利時,接獲上級命令,一四八聯隊約兩千人退入騰衝城,「困守待援」。也就是「死守」,當時狀況,地面部隊根本不可能再有一兵一卒支援,如實施空中再補給,也只能緩延時間,何況當時他們已無是項能力。
國軍動員廿集團軍所屬各師兵力輪番攻城,該年約七月初,騰衝城圍城兵力,西北薄弱部份,望城內日軍約百多人突圍,穿越經觀音堂、老草坡,到達松園,國家派兵追擊,一路攻擊、伏擊,日軍傷亡不少,到達許家田時,他們糧彈兩缺,戰力殘破。
滇西正值雨季,山中潮濕多霧,蚊蟲、螞蝗,對人體的傷害不小,對日軍尤甚。
突圍本人類求生的一種本能,當時日本軍應向西走,進入緬甸,或許有存活機會?那是「生門」。向東走有國軍多層佈署,是「死門」。日本不走「生門」走「死門」令人不解?或許完全失去了方位判定,迷路了!
夏末某日,騰衝西練之國軍預備二師,接獲情報,流散許家田之殘破日軍,有向東移動跡象,於是派出約一連之國軍兵力,到白茶花樹備戰,同時實施半永久野戰築城、機槍練地、散兵坑、六○砲陣地,已全部完成。對前方馬蹄型彎路,測試彈道低伸及火網編成,部隊實施沙盤推演,基本上天候、地形、敵情已完全納入掌握。
日後,西練後山,有雨、雲、霧繚繞,能見度很低,深山叢樹,異常陰暗,許家田方面之日軍,已不到廿人,因飢餓、疾病、士氣低落,帶疲憊不堪的身體,向東蹣跚前進。
此其時,國軍伏擊兵力,已進入陣地,完成射擊準備,當敵軍進入「馬蹄型」彎路時,一聲令下,機槍、衝鋒槍、步槍、手榴彈齊發,山谷中只有爆炸聲、槍聲,敵軍已全部滅殲,無一倖存。
白茶花樹之戰,雖未見戰史,或因範圍太小,甚至未聞上級如何表揚,但鄉人知之甚詳,茶餘飯後,常傳為佳話。
「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事隔六十餘年,仍然令人回味無窮。
參考
一、騰衝縣誌
二、滇西抗戰史
三、訪談現年九十三歲曾在當年參加攻打騰衝城之老兵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9期;民國9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