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起暴落的「共革盟」

蔣鶴春 

今天很多人看到「共革盟」三字或許是一頭霧水,並不能解其意。其實在上一世紀中葉的雲南省,那是人人耳熟能詳的一個恐怖組織,曾經給滇西十餘個縣造成大災禍。

所謂「共革盟」的「共」,指的就是共產黨,「革」指的就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盟」者則是指民主同盟而言。後面兩個組織還是今日中共政權內的八大民主黨派之二,對共產黨取得政權產生過莫大的貢獻。

自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四月迄十月止,歷時半載,正是「共革盟」猖獗之期,嘯集徒眾約三萬五千人,聲勢不小。

話說從頭,民國三十年代(西元一九四○)滇軍幹部朱家璧叛變,在雲南組織起共黨武裝,竄擾三迤,當時被稱為土共,接著又有余衛民,李和才等地方勢力紛起響應,景谷縣的李希哲和土共發生嚴重衝突,釀成慘劇。同邑的軍頭羅正明,唆使瀾滄縣的傅曉樓,李曉春等等,嘯聚徒眾挑起族群衝突,全省已陷入亂局。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十一日保山縣長楊恒綱、團管區司令張鎮英、警察局長楊劍虹頓萌叛意,宣佈脫省「獨立」,同時成立所謂「共革盟司令部」,以張鎮英為司令,楊恒綱副之。附從的鄰縣雲縣順寧的趙正元、鍾世俊,昌寧縣的蔣復元等地方劫力也起而響應,姚關的董子江、劉澤波等也都乘勢冒出來。大伙在保山成立什麼「西南人民革命軍滇西縱隊」,鍾世俊成了司令,原為支隊司令的朱鄂實力較強,在施甸發號司令、派糧、派餉、收繳武器,任命了不少總隊、支隊司令,在自家陣營內引發衝突,互相攻伐,在姚關襲擊了董子江部隊並侵入鎮康縣,罷黜了縣長羅紹文。李文煥是當時的城防大隊長,起而與之對抗,最後共好退入耿馬。雲縣的張國柱、張國杞兄弟和李文煥部隊共同進退。

該組織最盛時期曾遣千人部隊西渡怒江,意在征服今之德宏州,壯大自己,不料在龍陵地區被當地自衛武力所敗,指揮抗擊者就是今日在泰北地區聲譽著卓的陳茂修將軍。他當時是騰衝地區的警衛營營長。

領導西犯的首腦人物中有一位山東人桑建和原為國軍第七十一師的一位在職軍人,他投入瀾滄縣的軍頭李守中所部,後來也參加了「共革盟」而且頭角崢嶸,躍身為帶兵大頭目,原因是他精於六○炮射擊技術,即使沒有砲底盤,不再瞄準具,射擊時也是百發百中,只要得知他在戰場,己方則士氣高昂,敵方則提心吊膽。他使用迫擊砲有如魔法師。和石炳麟所部的藍嘉誠一樣,都是軍旅出身,都是戰陣勇者。但一個只是號兵,一個也只是迫擊砲手而已,英雄不怕出身低,有真本事,總有機會出頭。

「共革盟」看來是氣壯山河,匝月間竟能糾聚數萬之眾,攻城掠地,派糧派錢,到處封候拜將,沐猴而冠,乍看來十分得勢。殊不知他們完全錯估了客觀現實。首先,他們自認為是「革命武力」,是中國共產黨的友軍,其次他們不忘老主人是中國國民黨,所以要和靠攏中共的「進步勢力」民革掛上鉤。民盟是當時知識份子的組合,是中共最得力的外圍搖旗吶喊者。他們認為打著三者的旗號,必然可以左右逢源,受到「革命陣營」的歡迎。這完全是受了「統一戰線」的美麗謊言所欺騙。所謂「統戰」,不是說要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異己份子,共同奮鬥,達成革命目的嗎?那管牛鬼蛇神,只要肯靠攏過來,就都是同志。等「反動派」被打倒了,大家都可共度好日子。確實,當年很多人都受到了「統戰」的蠱惑,都直接間接地幫了中央的大忙,讓他取得了政權。這些「共革盟」的領導人當然也相信了那一套,因此要「揭桿而起」不可缺席「革命大業」。

殊不知他們完全錯了,好聽點說是太天真了。不錯毛澤東要搞「統戰」是真的,他要拉攏各形各色的人馬來和他站在-起,那管你過去幹過甚麼都可暫時不管,只要你附合他就好了。文革時期被批鬥是土匪的賀龍就是顯例。

其實他和其他任何獨裁者一樣,絕不會容忍任何人擁有派別武力的,武裝革命是他的專利。不要說不容你以任何不同旗號去搞革命,打擊共同的敵人,即使只想在地方上佔一席之地,做一個無兵權的諸侯,也絕不許可。所謂的政協八大民主黨派中,有人曾圖謀組織武力配合共軍「革命」,最後被列為大右派,是死有餘辜的。

既然中共容不得「共革盟」,當時的雲南省主席盧漢自然也不會饒恕他們,因為他們是叛徒,要搞獨立,視他為無物。是可忍,孰不可忍。乃派遣保安團,由余建勛率領前往清勦,當地土共也配合行動,終使「共革盟」武力土崩瓦解。頭目們不是陣亡就是被集體屠殺,在保山,一次槍決者就達七十餘人。

真是其興也暴,其亡也速,可說是毛澤東直接間接造下的諸多孽債之一。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9期;民國9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