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滇中新平李潤之及李氏之興衰

李械 

前言

隴西李氏在雲南新平是當時迤南古轄道的重要關隘,隴西李氏軍隊自明朝入滇以來,長期駐守冬瓜林哀牢山後,作為明、清統帥所在地歷經五百多年,已經成為李氏宗族繁衍地。現尚保存有隴西李氏完整的建築、李氏宗族、李氏祖墳,駐軍練兵場(跑馬場)等遺址。

隴西李氏在新平縣的族系於冬瓜林明洪武廿年(一三八八)始祖李尚忠,平西軍滇南都指揮(二代祖不詳),清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三代祖為李毓芳任清軍雲騎尉戛酒豆豊,清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四代李顯智皇賜豈旺土司,爵位七品官職,清隆乾六十年(一七五二)五代李鵬林,嘉慶六年鵬林之侄李世英,至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世英之弟李世康、再道光十五年(一八三六)李世康之子李權及清咸初年(一八五一)年李權長子李國俊均世襲土司於冬瓜林戛酒。

李權五子:李國寶(一八五四│一九○二年),未襲土司位,生有四子,長子李有榮、次子李有華、三子李有富(潤之),四子李有貴等李氏家至民國三十九年李國寶之子李潤之隴西世族消失於戛酒冬瓜林。

隴西李氏另支系於太和老廠世族李毓福、李永芳,道光廿二年(一八四二)李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六子李光新一八九八年生有八子。世族迄民九十八年至八代。

溯源千年隴西世族,天下大姓中國李氏,萬載哀牢滄桑歷史文化,古今奇觀,上下一千年,故事千里蠻荒哀牢山,原是中國國民黨滇黔反共雲南自衛軍總指揮部、滇中巨賈李潤之「富昌隆」騾馬商團總部。明清古建築物中原文化藝術為雲南唯一文化遺產,中共已將遺產劃為國家級保護區開放觀光,逢周五六晚提供食宿,辦哈尼族跳樂舞火晚會,早觀哀牢雲海日出活動,已綻放新平縣哀牢滄桑美景。

壹、天下大姓隴西李氏

隴西襲於甘肅定西地區中都蘭州市東南渭洱上游,以隴西為福榮,以盛唐為組織的李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大姓。在歷史發展中代有偉人英雄賢能輩出、播遷各地在今天全中國及世界各地可考九千多個姓氏中,李氏人口逾一億多,是華寶的巨茂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

據史料記載,李氏源自皋陶(商周)為堯大理,官命其族為理姓後裔理利貞時因避難始改理為李,傳自李耳(老子)作道德經為首家始祖。李姓始顯唐朝是中國社會的全盛時期,生長在李淵父子統御十萬英隴逐鹿九州,一統天下時文治武功至為顯赫,李世民登基修「氏族誌」時,以李姓為天下姓氏之冠,開詔令天下李姓皆以隴西為「郡望」、堂號為「隴西堂」,且對受封歸降的顯赫之士廣賜李姓,亦是出現了天下李姓出隴西,故宮李者必稱隴西之說。隴西李氏重臣良將、高公巨卿、名士賢流、代有英才,由於李姓是國姓許多家族把自家的姓名改為李姓,這使李姓的人丁擴大,致使李姓英才濟濟,文臣武將,名仕大儒不勝枚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李姓擔任宰相的趙郡有十三人隴西郡有十人,立過赫赫戰功大將有開國元勳李靖、中期的李晟、詩人李贊、李貲,李商進堪稱一代巨匠。

傳奇作家有李朝威、李公佐、李復言給中國的小說創作奠定了基石,此時期李姓的文治武功至為顯耀,在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追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鬱情詩篇:我李白萬葉、柯條遍中州、天開青雲路、日為蒼生優,數千年以來李姓後傑仍然根深葉茂,今日世界各國及各地區的李姓政治家、科學家、實業家,獨佔鱉頭呈現華人「富豪多李姓」。

在國內外更不忘故里隴西李姓文化都市商埠有自己的宗親組織台灣地區除設於「台北市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台、澎、金、馬廿一縣市依當地市縣設立李姓宗親會,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三○九號台灣李氏宗祠。香港、菲律賓、美國等設立李氏宗親會,走到天涯海角李姓宗親都把「隴西」二字標在最明顯地方。

縱使是雲南滇中新平哀牢山的關山峻嶺千疊巒山遍野,景觀奇麗,蔚為仙嶺,近曉霧空濛,遠眺山如黛,一望雲山似海成勝境。在此哀牢大山中的新平縣,也曾繁衍過隴西世族、家族。總觀隴西李氏從皋陶得姓到遷海外,幾千年來伴隨著中國歷史的演進,對華夏文明做出卓越貢獻。

貳、剿匪平亂保國為民

民國八年四月新平縣知事指派西區(冬瓜林)團首李有富(潤之)任命為新平、元江、墨江、通海、鎮沅、雙柏、景東等縣剿匪團長,且會同滇南區第三臨時游擊隊,率屬下數百人官士兵往剿江川(原浪廣)土匪王秀,徹底殲滅圓滿達成所賦使命。

參、濟急扶貧樂善好施

李潤之先生(名有富)譽滿滇南二傑之一,有誰不知有誰不曉,在人們的心目中,和藹可敬可親,平易近人的好完美無缺的人物,在他一生中蓋無論做人、處事道德、品學、才能親民愛民猶如愛己真正做到「人溺己溺及人饑幾飢」的最高境地。滇人的評語「熱心公益,平易近人,公爾忘私」及為善不欲人知。施捨不回報,出錢出力默默為鄉里犧牲奉獻,深獲滇中、滇南好評,實不愧為滇籍人的典範。

肆、安定治安除惡務盡

七十多年前滇南旱災,新平縣最為嚴重,整年多未下雨,田園荒廢,少數人每日一餐難求,瘟疫流行,饑寒起盜心,搶劫案頻傳。鄉民綁票等等,須由保路團隊護送。當時政府未積極有效措施,以消極應付,為防範治安乃組織剿匪自衛大隊、鄉團自衛隊、村與村、寨與寨在重要路口,構築堡壘。夜晚輪流守衛,運用警訊、鑼鼓吹牛角等通報信息,藉達嚇阻力量。當時出任大隊長的就是滇中除惡務盡來安定新平治安的李潤之(有富)先生。據報成群結隊的土匪卅餘人,準備舊曆十二月廿五日深夜搶劫他人約廿餘戶大部份均為在外經商商民,當時從商者都有自衛武器,若是三五土匪,誰都不敢動,該匪若能成功從此棄惡從良。政府得悉上情分析研判,認為可靠性高案經李潤之研討必須慎重,為保數百村民財物及生命安全由李大隊長潤之精挑細選率五十餘名幹員,親自上陣指揮,隨員充分攜帶彈藥,七時卅分出發十二時前徒步到達目的地,任務分配兵力部署立即包圍其土匪在藉寒冷的、黑暗的夜沒有燈火一網打盡。此次剿匪行為創下剿匪以來最大成功的紀錄。不僅保全了數百村民的生命財產,真正達成為民除害的目的。縣內很多土匪棄惡從良改邪歸正安定滇中與新平治安貢獻極大,完成人生最快樂的事,可是李潤之先生特別關懷距縣城五十餘公里的老大爺二人重痾不起,日夜在其心理感嘆:「抗日男兒出征去,奮勇義兒竟犧牲,古稀貧病兩二老,世間無情恨蒼天」。老大爺、娘之長子為國捐軀盡忠,次子救火喪生取義,為人子忠義雙全。世間竟有不幸之事發生,李潤之先生同情雙子不能復生竹,憐憫不能其生活需求,發揮大愛濟急又濟貧的大慈悲心志,於三天後大米壹石、及龍銀元伍拾、派專人送達臥病待援的老大娘、老大爺的家中,再三叮囑使者,不可告知是誰的善行。

伍、創辦私立潤之中學

李潤之(有富)為保鄉護國奠定自由民主的基石積極發展民族團結擴大中華文化復興,於滇中新平縣富昌鄉冬瓜林河邊街於民國三十七年開辦「私立潤之中學校」,四十人一班,教師男的四位女性一位,筆者就讀該校第一期一班,因時局動亂三十八年遂投筆從戎抱效國家。

巍巍哀牢伴書生,世局變化三十八,潤之反共義勇軍,義民起義反共產,爭取民主要自由。千年蠻荒哀牢山,私立學堂振光芒,潤之先生品德高,捐資興學熱公益,文武兼備是將材,修路建橋樣樣精,滇人人稱李團長,平易近人人人誇,為了學子讀好書,首倡雲南辦中學,名留千古,垂萬載。

陸、承先啟後壯烈成仁

民國三十八年元月十八日李潤之的反共義勇軍被中共暫編十三軍三十九師兩個團,滇中獨立十三軍三十九師邊縱隊獨立四十二團及滇中獨立一團三營解除潤之所有槍械。民三十八年十月十七日李潤之特在中央日報發表反共聲明,隨即組織武裝(中共稱土匪)義勇軍司令,國民政府軍統局派呂宜文(原駐德大使)為副令。

民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李潤之反共自衛義勇軍攻打中共帽盒山第二團。

民三十五年李潤之大平掌家設三千瓦汽油發電機壹台為新平滇中開創照明之始。

民三十八年五月李潤之自組滇黔自衛軍,五月八日收繳第六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新平縣武裝,後派人送至普洱請中共後退四大平掌:哀牢山自宅。

民三十年元月新平縣成立中國國民黨,正式加入黨的組織活動。同年建蓋土木結構二層樓壹幢設「富昌隆」商號。

民三十六年李潤之自費於城內大操場建立紀念碑壹座,至民四十年改換為征糧剿匪烈士紀念園林。

民五十年修建戛酒通至縣城道路五十三年通車。

民五十五年修通縣城公路至大平掌公路。

老廠太和公路長三十公里六十五年動工,於民國六十九年通車,新淡公路四十三年載重汽車開始運輸,民四十五年十月完工。

民三十九年四月李潤之(有富)遭戴上反動地主惡霸頭子帽子四月二十七日至五月四日在北、中、東、西發動抗暴。中共人民解放軍進入滇中新平,民三十九年五月四日下獄第一個被殺害的李潤之李團長,如今他為正義而死,永遠活在你我心目中,永垂不朽永留青史。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9期;民國9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