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玄奧研讀五經須由淺入深才能漸入佳境
沈徑瞻
我國的詩歌藝術傳統深邃,源遠流長,一部文學史就是詩歌的發展史,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五經》,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詩集之一,足以誇耀是世界的名著,其內容的豐富以及藝術形成的完美,古今中外,讚賞不絕。
一、詩經
詩經所列十五國,包括周、召、王、幽、衛、鄭、齊、魏、唐、秦、陳、檜、曹等,位於中國北部黃河流域地區,幾千年前的詩總集三百零五篇,作者多已佚名,詩分風、雅、頌三種,風有一百六十篇,雅有小雅、大雅共一百零五篇,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共四十篇。傳說周代有采詩官,十五國詩都由采詩官采集而來,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我國大歷史家司馬遷說:古詩三千多篇,經孔子刪掉重複的,採取可施於禮義的為三百零五篇。關於風雅頌的解釋很多。詩大序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惕,故叫做風。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興廢。政有小大,故有小雅與大雅之分。頌者為美盛德的形容詞,將其成功告於神明。
二、書經(尚書)
書經是古代的書,又名尚書。孔子求得黃帝玄孫帝 的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九十篇,可以為世效法者,有一百二十篇。秦焚典籍,書遂無存。秦博士濟南伏生壁密藏之,得十九篇。漢武帝時得泰誓三篇,合計三十二篇。書經篇目第一卷虞書,有堯典、舜典、大禹謨、高陶謨等五篇。第二卷夏書,有禹貢、甘誓,五子之歌等四篇。第三卷商書有湯誓,湯誥,太甲上中下,盤庚上中下等共十七篇。第四卷周書有泰誓上中下,洪範微子之命等十三篇。第五卷第六卷周書,有召誥,洛誥,周官文侯之命等十九篇。書經集傳序云:是傳也,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心,雖未能造其微,但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書,因是訓誥,亦可得其大略的指意矣。
三、易經(周易本義)
孔子的學說最玄深者,莫如易經。易經的基本概念有三:第一是易,第二是象,第三是辭。易就是變,天地萬物無處不變,無時不變,孔子以為天地間的變化,皆基於動,而凡百活動,都由於力,根本的動力有二,就是陰和陽,陽者剛性,陰者柔性,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亦即所謂萬物變化,皆由自然。易經繫辭有言:易有太極而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衍生為六十四卦。萬物變化,由簡而繁,故人類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
孔子修易所樹立的原則有三:第一、萬物變化皆無窮盡,而悉由簡易以至繁賾。第二、物之前先有法象。第三種種法象有種種吉凶悔吝的趨向。
八卦創自伏羲神農以至堯舜,並承繼其道。周時太子掌三易,一為連山,二為歸藏,三為周易。自孔子獨贊周易,連山歸藏之學遂黜。當時周易僅有卦辭爻辭,傳說卦辭為文王所作,而爻辭為周公所作,孔子本諸心得,為作十翼,所謂十翼,乃象辭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及雜卦,自孔子以後,易道大易,後世多與古易異趣。
四、禮記
禮記是記載古代禮制的書,虞書稱天敘五禮。禮實興於遠古,至後世而加詳。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又說:周監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以周禮為備,故說吾從周。周禮是周公攝政,太平之書,周禮為末,儀禮為本。所謂禮經三百,威儀三千者。禮經指周禮,威儀指儀禮。儀禮今傳十七篇,雖周公之道,曾經孔子的增刪。後世以儀禮、周禮、禮記號稱三禮。禮記戴德刪古禮記二百四十篇為八十五篇,名大戴禮。戴聖復刪為四十六篇,為小戴記。易融增益三篇,合為四十九篇。今所行禮記,即小戴禮,為千萬道學的淵源,其關係於人倫世道,何可略哉。
五、春秋三傳
春秋,魯史記的名稱,孔子修之。孔子修春秋,始自魯隱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絕筆,凡二百四十二年,門子弟欲記聖師之卒,故採魯史記以續夫子之經,而終於哀公十六年四月為編年史之創作。
春秋三傳,一為左丘明的左傳,一為公羊高的公羊傳,另一為穀梁赤的穀梁傳。經孔子修之,聖人之制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傳者,傳經之作也。三傳之文互異,所傳事實亦微有不同。本書因將三傳併列經文之後,以資參證。春秋有大義、有微言,大義在誅亂臣賊子,微言在為後王立法。特以記事詳瞻,故三傳併行不廢。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以傳先王之道。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冬十一月,卒於敬王四十一年夏四月,得年七十三歲。唐開元二十七年追謐為文宣王。清順治二年定文廟,謐為至聖先師孔子。左丘明述夫子之志而作傳,公羊高穀梁赤均子夏弟子,均傳春秋。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9期;民國9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