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

張棟材 

我八歲時,隨同家離開故鄉和順,到異國他鄉謀生闖蕩,轉瞬已快六十年。對可愛的故鄉的眷念之情,與日俱增,無時或忘。孩提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一九四○年五月十日,我在保山出生。因為父親仰亭先生才學優異,為五外叔祖李致卿先生器重,著伊至保山開設的民生堂學習中醫藥學。滇緬公路通車,永茂和商號業務發展,外祖父李朝卿和大舅父李鏡天又命畢業于和順女子師範學校的母親李元貞到保山,協助父親經理永茂和在保山、下關兩棧的商務。但自一九四一年底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日機便多次轟炸保山,父母親帶著我常常要下鄉躲避,至一九四二年五月四、五兩日,日機以五四架次輪番轟炸保山城,多數房屋被炸毀,血肉橫飛,死者枕藉,慘不忍睹,我們一家雖幸免于難,回到騰衝,家鄉卻已被日軍占領,又在兵荒馬亂中過著亡國奴生活。

國軍反攻時,印象最深的是觀看盟軍的雙身子、長脖子、三個頭、五個頭的飛機轟炸日軍在來鳳山和騰衝城內的陣地,而轟炸來鳳山,在家中就可看到。最為精彩的是盟軍飛機與日軍飛機的一次空戰,擊落日機四架,盟軍無一損失。大家都拍手叫好,歡呼跳躍。

騰衝光復後,日本也投降了。人們恢復了和平自由的生活,我們小孩子也可以無懮無慮地盡情歡樂和蹦蹦跳跳地去讀書上學。六歲時,在張氏宗祠讀小學至三年級上學期。班主任是族曾祖成桐先生。我很熱愛學習,每天都要寫一篇大字,一篇小字,大字是寫堂祖月樵先生開的影本:「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樓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我在無窮的情趣中學到許多知識和技能。有一次考試,新英老孃輔導我復習語文算術,考取了第二名,得獎一元大洋,賈廷文表叔的運動比我多一分,為第一名,得獎一元半大洋。我領獎後,一個人由張家坡到十字路去,用五毫錢買了一張戲票看滇戲演出,看後又到大石巷外婆家吃飯睡覺。事後母親批評我膽子太大,一個小人還敢去看戲呢!

課餘時間,老家後面的山坡和荷花池周圍,就是我們的樂園。同學們用松樹枝當馬騎,反復從山頭迅速滑下山腳,累得滿頭大汗;到粘棗樹下,幾個人邊搖樹邊喊:「大風吹,小風吹,粘棗掉下來,給我幾大堆!」風真的吹掉許多粘棗,拿著豐收的果實回家,請新英老孃做粘棗膏給我們吃,心裡感到很欣慰;我們還到山上提「毛針」「火煙包」吃,用鐵鍬撬「雞頭」吃,雖是山野之味,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在清香四溢的荷花池邊,與長生弟、君盛、守匯等在釣魚杆似的竹杆尖上,放上寄生草籽做的粘膠,粘「江西」(蜻蜓),要手疾眼快,頭腦靈活,機會好時,可以粘到「大金頭」;有時則在家中樓上用繩子陀螺,用鞭子抽陀螺玩,比賽誰的行轉時間長,就是誰的技巧好。

和順風景名勝多,城上的學生經常來「遠足」,魁閣是常來的一個地方。只要聽到動人心魄的「洋鼓」和嘹亮悅耳的「洋號」聲,我們就到樓上看步伐整齊的隊伍從荷花塘邊經過,再從巷道裡跑出牌坊外,看隊伍走向魁閣去。令人很是興奮羨慕。

外祖父是晚清秀才,不但學問好,而且正直敢言,是德高望重的鄉紳。誰家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都要請他去說話,一錘以定音。我每到外婆家,外祖父都把我叫到書房裡,抱在他的懷中。我在他老的愛撫下,也會時不時地用小手撫摩他那濃密而會隨風飄動的白胡須。在外婆家,有時還會遇到寸紹春姑公。他老聽力很差,談話時得用一個號筒似的東西對著他的耳朵,起到擴音作用。寸姑公用畢生精力營造了著名的高花園,種植有各種奇異的花草和果木,當時是城區附近最熱鬧的風景名勝旅遊區之一。寸姑公的女兒寸長吟姨媽是和順早期女知識分子中的佼佼者,教過書,善詩文,工刺繡,還是調元妙手。是我母親的親表姐,她倆相處十分莫逆。我們每次從外婆家回張家坡路過賈家壩時,她都要迎至家中聊天,給我們品嘗寸姑公在高花園栽種的大白酒桃等水果。到緬甸後,母親還接她老到瓦城家中來住過一段時間。

洞達叔是張舉人盈川堂祖的長子,他結婚時場面極大,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還有吹嗩吶、吹笛子,拉二胡和其他打擊樂器的樂隊,十分熱鬧。每來一起客人,吹司家都要奏樂歡迎;新郎迎接新娘去來都要奏樂;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拜親長時,也都要奏樂;歡宴時,每上一道菜,也要奏樂示意。還有鞭炮的燃放,批哩啪啦,硝煙迷漫。氣氛十分濃烈,禮儀十分隆重。

童年時的家鄉生活水平雖然優于鄰近各鄉,但許多東西都依賴進口。當時能吃到一個緬甸來的「魚糖」(水果糖),就很了不起,從緬甸帶來的「鹽蝦」「海魚」是最好吃最名貴的東西;我小時心中很想得一筒學生遠足或學校開會時敲的「洋鼓」,母親也說等父親到緬甸去買。現在中國強盛了,在國外的都是「吃中國,穿中國」了!世事滄桑,令人感慨。

我童年離家,隨同父母親去謀生闖蕩,父母都幻想著事業有成之日,回報社會,建設家鄉。但他們在異國他鄉的遭遇很不幸,一次次突如其來的社會變故,使他們連培育子女讀書成才的願望都不可能徹底實現。我們這一代雖想奮力繼承父母親的遺志,但步履也很艱難,一心要想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做過童年夢想的故鄉建添磚加瓦,也是力不從心。

我一往情深地思念著可愛的故鄉,熱愛著偉大的祖國!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9期;民國9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