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蔣公亮

作者/蔣纓 

先嚴蔣公亮,字家齊,漢族。一九○九年出生於雲南省鶴慶縣雲鶴鎮,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於台灣逝世,享年八十三歲。九歲時即隨父蔣光甫、母周楚雲定居昆明讀書,先後就讀於雲南東陸大學、廣東中山大學,繼而投筆從戎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六期,曾任雲南講武學堂工兵隊長、軍官班機械兵學教官等職。自抗戰軍興,歷任六十軍政訓處處長、一六一師師長,留日學生歸國訓練班上校指導教官。抗日鏖戰八年間長期轉戰中條、王屋、太行山區以及大洪山脈、長江中游一帶,指揮江防作戰,兼任第六戰區戰幹團副主任,功績卓著。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回雲南從政。歷任雲南省民政廳祕書長、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省黨部執委等職。一九四九年去南京開會後隨國民政府往台灣,在台灣繼任資深立委,其間曾主編《民主憲政》月刊,擔任中國地方自治學會常務監事,中國家庭計劃協會理事長等職。一九九二年因患病在台灣榮民醫院治療,二月二十日,帶病攜氧氣瓶前往立法院,參加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投票,因會場受民進黨群眾所阻步行,當通過抗議群眾時,氧氣筒被擠脫落昏倒在地,經搶救無效於二十一日與世長辭,長眠寶島。此景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於次月三月八日有實況轉播。這也是我們姐弟四人在電視屏幕上和離散四十餘年父親的訣別,無不涕淚交加,感慨萬千。

先父是一位抗日愛國將領,故於二○○五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之際,榮獲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授予的抗日勛章一枚。為了保國抗日,未能顧及一家三代老小,長年轉戰西北戰場,馳騁中原大地。在他的一首滿江紅詞中寫到:「京國恨,未洗血,武士道,誓殲滅,齊衝鋒要補金甌缺,萬里哀鴻萬里淚,一腔仇恨一腔血,待何時跨海斬長鯨,踏東闕。」

抗戰期間,父親偶有回昆明探親幾日,由於長年離別,當時我們子女尚幼小,見到自己的父親卻感到陌生和靦腆。但他給我們的心靈已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父親是那樣的威武、莊嚴和肅穆,也很可親。自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回雲南至一九四九年離去。在這四年間,還有一半時間常往返南京開會,這也是我們和父親相處最長的時光了。

據我的舅祖父周福生(鶴慶人)告知,父親在校讀書時是出類拔萃的高材生,也是一個激進熱情的有志青年。為了校產事曾身為學生代表向省長唐繼堯請願,後立志報考黃埔軍校,不顧家庭經濟拮据和父母阻攔,隻身穿著草鞋,跋山涉水離開家鄉實現自己鴻鵠之志。一九九二年父親仙逝後在省統戰部門及鄉友的幫助下,我們姐弟四人曾到香港辦理相關後事。本應赴台奔喪,但由於繼母從中作梗未能實現。僅帶回一包遺物,其中最珍貴的就是父親著的詩集一本、若干幅書法以及治喪情景照片。使我們得知父親自幼即涉獵古詩詞,抗戰中曾著有《烽火馬蹄集》,因失落昆明,未能攜出,後經回憶部分作品加在台新作,多為思鄉、思親及寶島風光,彙編成《戍午全集》寄回。說明父親一生學書學劍、能文能武、博學多識,誠為我們子女學習的楷模。

最值得我們敬仰和自豪的是父親為官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品德。用我一位表姐夫李凱(鶴慶縣郵電局退休)的一句話說:「你們家過去窮得響叮鐺」。的確,解放前我家可算是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所住房屋是鶴慶同鄉李獄嵩借住的幾間中式樓房。因此,每當全家人圍桌進餐時,祖父總是念念叨叨地斥責父親說:「別人同等官位都有洋房、汽車,而我家什麼也沒有」。我大哥蔣維因父親關係錯劃右派雖得到平反和落實政策,但落下一身的疾病。他臨終前曾說:「記得我是在半飢餓狀態下成長的。」據說有人要送父親昆明翠湖邊的一幢小洋樓也被坦然拒之。還有一些鄉親自家鄉來昆明,以求謀得一官半職,但父親總是婉言謝絕」如他對堂弟蔣勛亮說:「你不適合從政,還是學點醫術謀生吧。」

我的母親王鳳珍(鶴慶人)是一位聰慧賢淑的家庭婦女。我在寫母親的詩中這樣描述:「針黹織技機媲美,廚藝精湛宴盤饈,滄桑巨變父音斷,扶老攜幼渡春秋」。我們穿的衣服,多是母親大改小,舊翻新縫制而成。父親在家時的社會應酬,都由母親下廚籌宴。因此,父母感情甚篤,生育了我們兄妹五人:大哥蔣維、筆者蔣纓、二妹蔣綺、小妹蔣絢、弟蔣純。由於國共內戰分裂,父親到台灣後又娶大陸籍女士丁英為侶。離別四十年後的父親第一次給我們來信寫到:「得到你們姐弟的來信,高興得喜流熱淚而哭,但我對不起你們母親,我又成了一個家」。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一切我們是可以諒解的。我們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蔣緷,現定居美國。父親在世時,常有書信聯繫,只是後來因繼母不仁,逼我們放棄財產繼承權,(實際上父親也沒有什麼遺產,僅有一間當局按官級配給的房子)而且還不辦理入台奔喪手續,只能到香港處理後事。這實是父親最大的遺憾。本來按政策可以會親、奔喪、而我們卻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父親雖然政見不同,終生跟隨國民黨,但在政治信仰方面也有開明的一面,比如我在讀初中時正值學生運動風起雲湧,愛國熱情高漲我也受到影響,毅然投身洪流參加遊行、下鄉等活動並熱衷於排練革命歌舞。父親曾找我談了一次話並告誡我年紀還小,要好好讀書成年以後政治信仰可以自己選擇。又一次因父親住院動痔瘡手術,由我去陪護了半個月。其間,我帶了巴金著的《家.春.秋》看,這也是我能走上革命道路的啟蒙,也可以說是背叛家庭的動力,但當父親知道後也未表示異議。

先父去台四十餘年,作為國民黨的資深黨員,始終堅持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渴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的願望與日俱增,為了反對台獨勢力,直到自己生命奄奄一息還去參加投票,此舉也是關係到台灣由誰執政的命運所在,是以自己的生命捍衛祖國領土的統一主權,走完了不愧為炎黃子孫的一生。

為了悼念緬懷先父,賦詩詞各一首,以表達兒女的心意,同時也粗淺概括了父親的一生:

詩.敬接父親的勛章

金章閃爍世榮光,六十春秋國未忘。

熠光折射抗倭史,太行烽火戰猶酣。

硝煙滾滾馬蹄急,同仇敵愾保國疆。

愛國精神黃埔志,八年鏖戰凱歌揚。

 

詞.踏莎行.悼父在台灣逝世

一、驚悉悲音,淚珠連串。關心雲海鄉音斷,一腔悲憤灑香江,仰天濺淚雲層亂。

  四十春秋,慈親離散。喜開仁策歡重岸,夢魂縈繞盼嬋娟,獨風興浪驚魂喪。

二、慈父平生,志鴻求索,秉公廉政清僚幕。博學識淵逞英才,名輝縣志雲鄉鶴。

  黃埔精神,興華愛國。太行烽火戡倭掠,夢牽陸島統金甌,斗壇臨戰獨風惡。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0期;民國9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