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歃血為盟的人員結構看護國運動
是雲南各界人民的共同事業
作者/張一方、張一鳴
護國運動以邊遠貧瘠的一省之力,不到半年就一舉打倒老奸巨滑、稱霸一世的近代竊國大盜袁世凱(竊民國為私產)。究其原因,目標、戰略、策略俱佳,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毫無疑問,民主共和思想及孫中山是護國運動的偉大旗幟。1911年建立的中華民國,不僅是數千年中華歷史上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而且是整個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但是僅僅有此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不僅二次革命失敗了,而且當時國民黨人的思想也是極不相同的。一般而言,任何過多強調某個人的作用都是欠妥的。
護國運動的成功可以認為是:討袁檄文的四大誓言(無權利思想、無地域觀念、無黨派意見、無種族界限);護國三傑的精誠團結(據老輩講,在開歃血為盟的會議時,唐繼堯和蔡鍔誰應該坐長會議桌的正中,二人一再互相謙讓,最後攜手並坐,共同主持會議);各派團結,上下同心(1915年9月11日唐繼堯召開的軍官會議上,無記名投票的結果是全體一致反對袁世凱稱帝);各界協同,軍民一致(趙藩等各界人士通電支持;教場誓師時,昆明全體人民,不約而同,結隊成群,在街上遊行,高呼「打倒賣國賊袁世凱」、「擁護共和民國」的口號,呼聲動地,經久不息;時逢過年,各家插國旗,貼新聯「立馬五華,推翻帝制;揮戈燕地,重建共和」);各省回應,舉國聲討。
1915年12月22日,在昆明五華山光復樓召開了最後決定起義的歃血為盟會議。出席會議的有雲南省上校以上軍官,各機關長官及部分外來的同志,共39人。他們是:
唐繼堯、蔡鍔、李烈鈞、任可澄、羅佩金、張子貞、黃毓成、顧品珍、殷承瓛、戴戡、陳廷策、劉法坤、成桄、孫永安、趙又新、楊傑、戢翼翹、葉成林、歐陽沂、何海清、馬為麟、吳和宣、盛榮超、鄧塤、唐繼禹、李沛、李友勳、徐進、馬驄、秦光第、李修家、李朝陽、董鴻勳、趙世銘、李琪、胡道文、王伯群、李雁賓、庾恩暘。
會議最後發表了誓詞:「擁護共和,吾輩之責,興師起義,誓滅國賊。成敗利鈍,與同休戚,萬苦千辛,拼命不渝。凡我同人,堅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共殛!」誓言表達了護國諸同志義薄雲天,毫無反顧的堅定決心,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淩雲壯志。真可以稱之為驚天地,泣鬼神。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奮。
我們仔細分析了這份名單中各個人的情況後,發現由此也可以反映出護國運動的一些重要特點。「護國三傑」的唐繼堯任都督兼護國第三軍總司令,蔡鍔、李烈鈞分別擔任護國第一、二軍總司令。都督府的官員有:右參贊任可澄(原任雲南巡按使);左參贊戴戡,後任第一軍第四梯團長;參謀廳廳長張子貞;政務廳廳長陳廷策;軍務廳廳長庾恩暘,後任第三軍總參謀長及第五梯團長,兼憲兵司令;軍需局局長秦光第。第一軍的軍官有:總參謀長羅佩金,蔡鍔為都督時的軍政部長;第二梯團長趙又新;第三梯團長顧品珍;第四梯團參謀長李雁賓;第一軍第三支隊長董鴻勳;第四支隊長何海清。第二軍的軍官有:第一梯團參謀長成桄;第二軍第二支隊長盛榮超;新編17團團長,第四支隊長馬為麟。第三軍的軍官有:第三軍參議殷承瓛,蔡鍔為都督時的參謀部總長,西征軍司令,護國運動後任川邊鎮守使;第三梯團長黃毓成,後任挺進軍總司令;第一梯團參謀長徐進;第四梯團參謀長歐陽沂;第六梯團參謀長吳和宣;第三軍第五支隊長楊傑;第六支隊長葉成林;第八支隊長李友勳;第九支隊長唐繼禹,又兼警衛團長;第十支隊長趙世銘;第十一支隊長馬驄;第十二支隊長鄧塤。孫永安是滇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戢翼翹是滇軍第二師第四旅旅長。李修家是新編13團團長;劉法坤是新編16團團長;李朝陽是炮兵團團長。李沛是測量官,李琪是軍需官,胡道文是軍醫官;護國運動後他們分別被大總統黎元洪授予一等測量正,一等軍需正和一等軍醫正。王伯群是代表梁啟超來雲南的聯繫人,又是貴州護軍使劉顯世的外甥、第一軍第四梯團第八支隊長王文華(後任東路黔軍總司令)之兄。
因故未出席會議的雲南護國運動重要人物還有:第一軍第一梯團長劉雲峰,秘書長李曰垓,及第一、二支隊長鄧泰中、楊蓁;第二軍總參謀長何國鈞,第一、二梯團長張開儒、方聲濤;第三軍第一、二、四、六梯團長趙鐘奇、韓鳳樓、劉祖武、葉荃;都督府財政廳廳長籍忠寅,秘書廳廳長由雲龍等。
護國運動後大總統黎元洪明令授予勳章的上述人員有:一等嘉禾章唐繼堯,二等嘉禾章庾恩暘、張子貞,三等文虎章孫永安、吳和宣、李友勳、戢翼翹、李修家、馬為麟、馬驄、秦光第、徐進,三等嘉禾章李修家、趙世銘、李友勳、馬為麟、馬驄、戢翼翹、陳廷策,四等文虎章歐陽沂、鄧塤、李朝陽、胡道文、李沛。五等文虎章趙世銘。
大總統黎元洪明令授予官銜的上述人員有:授陸軍中將庾恩暘、黃毓成,加陸軍中將銜孫永安,授陸軍少將吳和宣、李友勳、馬為麟、趙世銘、馬驄、秦光第、李修家,加陸軍少將銜歐陽沂,授陸軍炮兵上校加陸軍少將銜徐進,授陸軍炮兵上校鄧塤、李朝陽,授一等軍醫正胡道文,授一等測量正李沛。
護國運動初起之時,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可以肯定領導人士和雲南人民是團結一致的。護國運動是雲南歷史最光輝的一頁。而在護國運動的進行過程中出現的許多矛盾,則是客觀原因造成的。當然,在袁世凱推翻後出現的各種問題,甚至生死衝突,則從起因到結局都是十分複雜的。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1期;民國100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