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追憶──段希文將軍的幹訓班
作者/楊華山
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八年,泰緬邊區游擊隊,單位最大,人數最多,就是第五軍,高峯時期接近五千七百人。
領導人是最負盛名的-副總指揮兼軍長段希文將軍,編制上有六個師、一個支隊、一個縱隊。雖然所謂「師」只是番號,無足額編制,幹部多是跟著「段」轉戰邊區、「南征北討」的老幹部,忠貞無問題,帶兵練兵,心態上過於固執,跟不上時代,新老人之間,常誤解和摩擦,始終不止傷和氣,也影響戰力。
段希文將軍是開明的,他看到年老幹部的缺點,使共感同身受,決定提升部隊素質,從培訓幹部開始:
幹部訓練班就是他的增強實力的「黃埔軍校」,當時雲南總部也辦「幹訓班」,五軍已辦班,就不再派人前往,上級多少有點「不愉快」!
五軍當時與總部關係不好,很多經費領不到,要辦班,無預算,什麼都要錢,如何準備設施、經費,但能克服困難的狀況下付諸實現:
五軍幹訓練設在緬甸景棟地區猛籠的深山裡,那裡是山區的凹地,四週山峯,長滿了了青松,山溝裡長滿了芭蕉樹,中間有溪流,在那荒野深山的環境,建立幹部學校,簡直不可思議?
房屋校舍,就地取材,教室樑柱依樹建立,設施有因陋就簡,培訓的基礎,也逐步完成,各單位送訓學員、毫無疑問,會是一時之選,幾乎全是標竿人物。
幹訓一期草創,期中遇上緬軍深入猛戈,緊張一陣子,事後危機解除,順利畢業。
幹部二期較完備,修正的補充改正若干缺失,隊職方面、隊長、石炳鑫中校,正期軍校生,當排長時曾參加抗戰,守衛湖南衡陽,作戰負傷,為人正直厚道,很有戰場經驗,訓導員楊正永少校,瀾滄司官女婿,熟英緬文,政戰二作熟練,很稱職,與筆者很能溝通,有訓導活動建議,多能接納。
區隊長,一區隊陳學武、二區隊蘇寬、三區隊李白斗都有經戰場經驗、尤其蘇寬最喜歡講前雲南主席龍雲的故事、雲南講武堂如何?當然他們無一人出身講武堂。
訓練項目:
基本教練:從徒手訓練閱兵分列式,尚符合步兵典,幹部的基本模式,打下一個基礎。
戰鬥教練:從單兵攻擊、班攻擊(防禦)、通過火力地帶、上刺刀、衝鋒、攻佔陣地,一連串戰鬥動作,含優點,追擊奇襲,完成正規訓練。
戰術思想:以少勝多、以弱擊強、強調奇襲、行踪飄忽、避實擊虛,叢林游擊戰術,避免攻擊堅固、編裝實力受限、利用天然環境,以求取存空間,有機會才謀求「東山再起」。
當時構想也符合國際環境、「游擊戰與反游擊戰」之研究,如說完備當然談不上,但依當時物質條件缺乏,仍然能訓練幹部,實屬難能可貴。
約四十八年九月,幹訓班畢業前夕,段希文將軍親自主持座談會,對五軍隊之處境及幹部前途,都做了簡要說明,訓勉做部隊中堅,能攻能守,發揮效用。當然也明示五軍幹訓班學生,派那裡任職就是一位可靠的人材,自己充滿信心,給部隊也充滿信心!
畢業後分發軍部,重要單位,譯電科、電台、辦公室、補給處、警衛室,其次各師,滄緬縱隊,由分配單位,全是重要部門,可見其信任之程度相當高,其後幹訓班同學表現優異、不負眾望。
四十九年前緬甸景棟區,即發生襲擾游擊隊之事實,當時命名為「老黑」戰役,老黑又名「玀黑」,其民族多住泰緬寮深山裡,平時種水稻、鴉片為主,宗教信仰以「鬼神」為主,民族性強悍,游擊隊跟緬甸軍隊軍開戰前,老黑族竟然在短時間內組織成攻擊部隊,使用長矛、大刀,少數步槍及衝鋒槍,在「大姆師」唸咒下,進行對陣地衝鋒,最先游擊隊以火網壓制,仍前仆後繼,不畏犧牲,令人驚異!
老黑戰役開始,猛因、猛六、猛果、猛海,幾乎全面開打,十九師之部隊被攻佔,營房燒毀,師長楊一波中彈負傷,幸有部屬掩護脫險。
五軍判斷當時狀況,老黑後面有政治動機,五軍部隊反制時,即縮小防區,撤退緬北猛研要地,集中兵力,以保衛軍隊之安全,並鞏固兩面防線。
防禦作戰分兩種:持久防禦及機動防禦。如需持久防必需鐵絲網,鋼筋水泥結構、地雷、壕溝,反戰車設備,更需要火網編成,完成有強力火點之彈幕試射,陣地前緣在敵攻擊發起前、變成火海!
當時游擊隊沒這個力量、只好因陋就簡、採取最簡省鹿柴、竹竿做障礙、做機動防禦,其結果是很快被突破,猛因、猛六、猛八、猛果,到處發動激戰,三個師集中猛籠及周邊地區,並掩護總部西邊防區以利整補。
其次幹訓班二期同學、大多數是各有所長,一十七師李維成、副連長帶職受訓,畢業後回師率領全連參戰。滄緬縱隊的王子健、原是緬寧旺族,文學修養很好,詩書寫作俱佳,部隊撤退時,且戰且走,不知何時?竟然失蹤,令人遺憾殊深!
猛戈西南萊掌之役,也是幹訓隊二期同學線朝章,排長領兵攻擊、當偵察地形時被敵狙擊兵射中,當場陣亡!也是幹訓班第一個為使命而犧牲的壯士。
往後,在各次戰鬥中,五軍幹訓隊的同學多表現優異,從猛龍、阿家灣、南洋賽、老羅寨,且戰且走,路邊草叢裡隨時有人投擲手榴彈,大竹棚後面冷不備有人開槍,射箭,恐怖之情,真是「無聲勝有聲」!
五軍撒老羅寨,糧彈兩缺,只有強力掩護西線,已是力不從心,狀況危急,於是向台灣提示空援申請,命名「天馬計畫」,期盼早日空投,以挽危局!可以想像上級單位,也排除萬難,讓計畫付諸實現。
五○年二月×日中午,一架四引擎飛機,從泰國萊東方向進航,在老羅寨山谷投下廿四箱裝備,約一週後再次空投,不幸被緬機攻擊,中彈起火燃燒墜毀,「天馬計畫」功敗垂成!
五軍鑑於大勢,不能固守,否則將遭殲,為保存實力,沿泰緬轉進,相機進攻。
總部此時以分梯次,撤出江拉,安全渡過湄公河,轉往寮國南地,行動上早已準備撤台。
五○年三月底,五軍預期奇襲緬甸邊境,土邦「目色國」未果,隨後接獲命令,往寮國集中,部隊到達迴鍾坡,又通知遵命撤台。軍部非常無奈,只好撤往達端河谷待命。
以往每月兩個老盾,三十碼泰幣伙食,早已停發在缺乏補給狀況下,人鳥獸散,大有可能?但從旁觀看,部隊仍有一定戰力。五軍的團結向心,在當時充份的展現,幹部有說有笑!士兵意氣風發,好像大家都有「美好的期待」。
臺灣上級指揮,坐在辦公室,看著參謀人員標示好的作戰透明圖,要幾千里外的部隊,朝東朝西?要這要那?缺少補給狀況下,實施「春曉計畫」,接著又是「龍門計畫」,軍辦公室主任受不了壓力:什麼「龍門計畫」?「鬼門計畫」?沒有錢作戰怎麼辦?真是「手中無米,叫雞都不理」
五軍此時,雖不是山窮水盡,但已陷入困境,然而幹部們能團結一心,通力合作,克服了許多困難,當時有如此表現有兩個要件:
第一:對領導人段希文將軍,歷年來的指揮,待人處世,不止有信心,而且有高度評價,深獲信賴。
第二:幹部訓練班教育成功,發揮了一定作用,把「最牛的青春躁動」,化為一股核心力量,讓五軍在糧彈兩缺下渡過了難關,維持一定的局面。
如當時幹部不撤台,部隊全留下,很可能五軍的歷史全改寫,什麼局面?很難確定,但絕不是後來不生不死的處境。
其實泰緬寮邊區游擊隊,從戰略上檢討,它是時代的產物,也可能說是戰爭的序幕,要達成某種目的前奏,但不宜以游擊永久指導團體生存?如果是,那這團體最後歸屬何方!?沒有交代如果用沙盤推演最後結局又是什麼?令人困擾,展示出很多的「盲點」!
游擊隊存在,要有一定的國際空間,私底下的妥協、同情、容忍、暗助。如果不能維持這些模糊地帶,可能演變成國際糾紛,更難處理,生存的空間愈形壓縮,有利因素減少,不利因素增多。有優秀的將領也會無能為力,更何況「停補給、紛爭多」!明眼人看,大勢已去!
實施「國雷演習」,有人走,有人留,家在泰國,有老婆孩子,經濟條件好,當然留,反之一無所有,撤台反而成了機會,能否「東山再起」!那闖個人的造化。
五軍還是開明的,幹訓班的同學,幾乎撤出一大半,這是個人的選擇,未受限制。
五十年後這一頁滄桑,主管單位是建檔列管?還是「青史成灰」,早已無人關切。
五軍幹訓班同學,階段性任務,早已完成,人在天涯海角,也可共同感謝上蒼,健康長壽。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1期;民國100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