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與中國青花瓷
撰文/閻蜜
青花是我國瓷器裝飾藝術中非常成功,且被大量採用的品種。瓷器品質的優劣,最關鍵的是青花原料的問題。
被譽為「中國瓷器瑰寶」的青花瓷,在其持續生產的六、七百年中,一直是以精選鈷土礦製成的「青料」彩繪著色,中國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青花藝術,對世界陶瓷裝飾藝術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曾有人想把我國盛產青花瓷的年代,命名為「青花文化」時期(如「青銅文化」等),這不無一定道理。
青花是在釉下黑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遠在宋代即已出現,到元代已趨成熟,明、清兩代獲得很高的造詣和發展。明代永樂、宣德青花是我國青花最突出的代表,特別是宣德青花,沉穩的色調加上豪邁雄健的筆意,為歷代青花所不及。後世雖刻意模仿,然與宣德作品相比較,總有明顯的區別。清代雖繼承了明代的製作藝術成就,進一步趨於纖巧精細,亦出現了大量精品。一般人說:清代青花發展幽倩明快,雅俗共賞,為宣德青花所不及,特別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佳。但更多專家則認為:清代青花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明宣德青花那種典雅、內涵的情趣。明宣德青花能達到如此登峰造極的成就,使單一的青色顯出綺麗多彩的效果,正如中國畫中的水墨畫一樣,雖是單一的墨色,卻能達到彩色所不及的墨色情趣,所以宣德青花的審美效果博得了人們的廣泛稱頌。這裡除了一些其他因素外,青花用料本身品質的好壞,實為主要因素之一。
明永樂、宣德年間,海上貿易發達,鄭和七次下西洋,一方面把我國的瓷器和絲織品等輸至國外,另一方面也從西洋輸入了上好青料「蘇泥勃青」。「蘇泥勃青」實際上是一種上好的鈷土礦,其產地是否為現今印尼的蘇門答臘,尚待考。
在陶瓷色料應用上僅次於鐵、銅的是鈷,像唐三彩的藍色,就是用鈷著色的。在青花還未出現的時候,鈷已經在陶瓷裝飾上應用了。從唐代的三彩低溫藍釉色發展到宋代的高溫熔融長石釉,再進一步加上鈷清料(以鈷為主要成分的著色劑)而發展的色釉,就是所謂的「天藍釉」或「霽青釉」。但最能顯現出鈷的特質的並非這些釉色。而是自宋代發明並成為明清陶瓷裝飾主流的青花。籃彩、藍釉和以後的青花,所用的鈷料,從發展的觀點看,是有其淵源關係的。
青花的主要著色劑是氧化鈷(CoO)。但用純粹的氧化鈷繪青花,顏色藍中泛紫,與我國固有的青花在色調上有所不同。關於唐代所用青彩為何種物質,未見明確記載。或有說唐三彩所用的鈷是指來自西域的Smalt,這種說法亦有道理,因唐代溝通與西域的貿易交往,從西域輸人稱作Smalte或Smalt的含鈷的琉璃色玻璃,用於制瓷工藝。也有說宋、元之際是用國產土料繪製青花的。
明宣德青花發色凝重、幽豔、色性安定,這與鄭和從西洋帶來上好青料「蘇泥勃青」是分不開的。1958年中國科學院陶瓷研究所對宣德青花進行化學分析,其主要發色成分含量為:Mno(0.25%)CoO(0.24%)、Feo(2.17%),而我國所產鈷土礦均不接近這一成分。歷來認為宣德青花為我國青花之冠,這是由一定科學依據的。客觀上講,鄭和之所以能從西洋輸入青花顏料「蘇泥勃青」,這與他對青花瓷的燒制非常熟悉和他的博學多才是分不開的。西元1404年(永樂二年)鄭和任內宮監太監總管,專門負責掌管皇宮、王府的陵墓修築和採辦宮廷婚喪禮儀所需金、銀、絲綢、瓷器、玉器等珍寶器物用品。鄭和於此供職,是很能鑒別瓷器優劣的,為更好地探辦宮廷用青花瓷,他常常親自深入燒制禦瓷的官窯督辦,從選料、燒成均一一過目。從西元1405年(永樂三年)鄭和率周師二萬餘人,分成六十餘艘「寶船」第一次下西洋開始,直到宣德六年(1431)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到宣德八年(1433)回國。前後七次遠航近三十年。鄭和以卓識的遠見,務實的精神,為溝通海上「絲瓷之路」歷盡千辛萬苦,船隊每到一地,就把我國的瓷器、絲綢等產品,換取胡椒、香料、藥材等。可見鄭和是帶了大量瓷器遠航的,特別是別具一格的青花瓷器。在英語中,CHINA(中國),原意即是「產瓷之地」的意思,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瓷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和影響。鄭和每次遠航,船上除裝載了代表當時中國最高製作水準的瓷器外,他還受燒制禦瓷的官吏委託,從西洋輸入上好的青花顏料─「蘇泥勃青」。經燒制實踐,從青料的配製到發色燒成,他與燒制禦瓷的官吏配合默契。鄭和經永樂、宣德的遠航,每次他都帶來了大批的「蘇泥勃青」,不斷的燒制,不斷的總結,終於使宣德青花達到了中國青花瓷製作水準的巔峰。
在中國瓷器史上,從永樂、宣德到成化前期(約十五世紀初至十五世紀六○年代),這是中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鄭和對我國青花瓷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筆者的這一觀點,曾撰論文《青花顏料初探》發表於1982年第8期《文物》雜誌上,並收入1982年第12期刊載的《1982年全國文物考古文獻要目》,與中國青花瓷研究專家汪慶正的論文《青花料考》同發一期《文物》雜誌,同時收入全國文物考古文物要目。《青花顏料初探》一文後又譯成英語,入選1990年義大利第七屆世界陶瓷研討會議,並邀宣讀論文,允許論述時間為九十分鐘。筆者關於鄭和對中國宣德青花瓷的貢獻的論證,得到了中外陶瓷專家的肯定。
但由於「蘇泥勃青」是舶來品,價格頗高,供應也不大穩定,一般只限於宮廷用瓷。加之鄭和早巳故世,成化中期青料用完,改用其他青料代替,於是青花色調一度變壞,其後一直未有如宣德風格的青花出現。然而宣德青花畢竟在中國陶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當你參觀故宮博物院陶瓷館或翻閱《中國瓷器圖錄》時,看著那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宣德青花瓷器時,你一定不要忘記這青花瓷器藝術的得來,正是與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分不開的。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6期;民國105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