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探源

撰文/洪衛東

雲南省的彝、白、傈僳、哈尼、納西、普米等少數民族,有一個共同的節日──火把節。

一、雲南各地關於火把節的傳說

關於火把節的來歷,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彝族火把節來源的傳說是:天上的大力士與地上的大力士相約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摔跤,結果天上的大力士摔死了。天神大怒之下,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蝗蟲到人間討要命債。蝗蟲吃光了地上的植物,人們用火把燒死許多蝗蟲,但蝗蟲越來越多,只好與天神達成協議,每年人間在六月二十四日給天神賠償犏牛、羯羊、雞、雞蛋、蘸水等物,白天用陽光照著賠,夜間用火把照著賠。從此,火把節流傳下來。

雲南其他地區彝族火把節來源的傳說與此大同小異。

麗江納西族火把節來源的傳說是:玉皇大帝不滿人間比天上好,派火神去把人間燒毀。火神化裝成人來到人間,看到一個白髮老人揹著一個大孩子還牽著一個小孩子。天神好奇,問為什麼不揹小的揹大的,老人說小孩子是我的,大孩子是哥哥家的,哥嫂都死了,我應該更疼愛哥哥的獨生子。火神被感動了,回去騙玉皇大帝說已經把人間燒掉了。後來,玉皇大帝想看看燒掉的人間,才發現人間更美了。他殺死了火神。火神拯救人間的心沒有死,一滴心血跳出天門,落到玉龍雪山腳下的一座廟裡,被和尚用紅布包好。六月二十五日傍晚,血滴變成小娃娃對大家說:「玉皇大帝要來放火,只有家家門前點起火把,一連點三個晚上,才能騙過玉皇大帝,免除災難。」消息傳遍人間,人們點起火把,遍布人間的火把,騙過了玉皇大帝。人們為了紀念火神,同時防備玉皇大帝再來放火,年年六月二十五,都要點三天火把,於是有了火把節。

麗江的納西族地區流傳有:「冬季新年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的諺語。

大理一帶的白族地區,火把節的來歷與漢代阿南公主的傳說相關;「漢元封間,葉榆(今大理)婦阿南者,為酋長曼阿娜之妻。娜為漢將郭世忠所殺,欲妻南。南曰:能從三事當許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國人皆知我以禮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國人,張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熾,焚夫衣,即引刀自斷其頸,仆火中。時六月二十五日也,國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吊之,名為星回節。」

昆明一帶以彝族為主的各少數民族中流傳著火把節來源的傳說,與唐代初年南詔國王皮羅閣火燒松明樓統一六詔以及慈善夫人的傳說有關:「南詔皮羅閣會五詔於松明樓,將誘而焚殺之,遂併其地。鄧賧詔(今大理州洱源縣鄧川一帶)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乃以鐵釧約夫臂。既往,果被焚。慈善跡釧得夫屍以歸。皮羅閣聞其賢,欲委擒焉。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回節」。

五代時蜀國佚名氏所作的《玉谿編事‧震旦》記載:南詔(指南詔國統治者)以十二月二十六日謂之星回節,游於避風台,命清平官賦詩。驃信(指南詔王)詩曰:

避風善闡台,極目見騰越。

悲哉古與今,依然煙與月。

自我居震旦,翊衛類蘷契。

伊昔今皇運,艱難仰忠烈。

不覺歲雲暮,感極星回節。

元昶同一心,子孫堪貽闕。

清平官趙叔達詩曰:

法駕避星回,波羅毗勇猜。

河闊冰難合,地暖梅先開。

下令俚柔洽,獻琛弄棟來。

願將不才質,千載侍游台。

乾隆《麗江府志略》記載:「六月,土人祭祖,寄籍祭墓。二十五日為星回節,燃火炬三夜,宴會最盛。」

「星回」一詞,漢文典籍《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記載:「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几終,歲且更始。」孔穎達解釋說:「謂二十八宿隨天而行,每日雖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於此月,復其故處,與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於天。」

民國《祿勸縣志‧風俗志》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回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回於天而除夕也。會飲至旬余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峒溪縣志》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

元代雲南宣慰使李京《雲南志略》記載:「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杆縛火炬照天,小兒各持松明火相燒為戲,謂之驅禳。」

明代李元陽《雲南通志》記載:「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農。」

二、火把節的真正源頭

上述種種,表明或火把節其實有更為遙遠的文化淵源,不僅與中國古代的星回節有關,而且與古代雲南少數民族祭祖、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上述火把節和星回節的資料中,《禮記》和《玉谿編事》中所講的星回節都在冬季,不在夏季。而《麗江府志》、《祿勸縣志》和《峒溪縣志》講到星回節和火把節都是過年的節日,時間是六月二十四─二十六日前後一兩天,在夏季不在冬季。怎麼會有兩個時間和時令完全相反的星回節?火把節是不是過年的節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也就找到了火把節的真正源頭。

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有一首著名的長詩《豳風‧七月》,讓當時的農人一年四季的生產生活。其中的月、日兩個字,使許多讀《詩經》的人傷透腦筋,詩中講了一年共十個月而不是十二個月的農事。又反覆講到「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這四天,卻又不講其他的日子,後人讀起來很吃力。原因是詩中涉及一個古代曆法的問題,跟古代的星回節(火把節)密切相關。

中國遠古時代使用的農曆法,與現在所使用的陽曆(農曆)和公曆並不相同。(羅馬曆法,原名為「儒略曆」,公元前四十六年羅馬統帥儒略,凱薩創制。原為十二個月為一年,單月三十一天、雙月三十天。元日為聖誕節後的一個星期。後來從處決犯人的二月中減去一天,閏年則在二月加一天。凱撒死後,其侄奧古斯都成為羅馬首任皇帝,他規定自己出生的八月為大月,並以自己的名字做為八月的月名,將八月後的大、小月全部作了調整,並再次從二月減去一天。羅馬曆法其實是宗教和強權的產物,並無多少科學性可言。)《七月》講一年之內的農事活動,只涉及十個月,原因是當時以「一年十個月,一個月三十六天,其餘五天為過年日」的古曆法「火曆」記年記時。所以詩中的農夫既講一年十個月之中所作的全部農事,也講過年那幾天的事情。「七月流火」的「火」,並不是燒火的火,而是一顆星星的名字。這顆星,並不是現代天文學中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中的火星。古代的「火」星,古人又稱之為「大火」、「商星」、「大辰」。指的是中國古代天象圖中蒼(青)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心宿二),並認為「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宋史‧天文志‧三》)。」這顆星在古代也稱為「大辰」(爾雅‧釋天:「大火謂之大辰。」),原因是它決定著農業生產,而在遠古時代,「辰」就是「農」,是同一個字;又叫做商星,原因是商朝人特別重視這顆星,把它作為自己的主宰。在古代中國的占星術中,它一直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意義,因而設「火正」,專人負責把它作為天象觀測的主要對象和編制曆法的主要依據,制定出「大火南中」之月(六月)為正月的「火曆」。(龐朴《火曆初探》)

《尚書‧堯典》記載: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同至,也就是夏至和冬至):日水星火,以正仲夏。似乎正是羲叔這個人創造了「火曆」,他後來成為「火帝」。

祝融也當過火正。《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火正曰祝融,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他後來演化為「火神」。

《左傳‧襄公九年》中講:「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內火。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記時焉。鄉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觀其禍敗之釁,必始於火。」有虞陶唐時代,這種曆法就已經是成熟的曆法了。商朝人繼承了這種曆法。同時加進去了占星術,把觀測「大火」作為占掛吉凶的依據。這裡需要說明「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內火。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的具體含義:

「大火」星是一顆一等星,在中國古代的星區體系中,它是「心宿二」,在西方的恆星體系中,叫做「天蠍座」。中國古人以「心」、「火」來命名它,是因為它有與其他星星不同的鮮紅顏色。在古代「高辛」氏時期,中原地區的春分前後,這顆星就會在黃昏時分出現在天際,人們就在這個時令放火燒荒備耕。《禮記‧郊特牲》說:「季春出火,為焚也。」說的是直到周代,還保留著天上火星出現,人間就要舉行燒荒儀式,並且開始燒荒備耕的生產方式。這種儀式就叫做「出火」,而觀測火星和出火儀式上有資格點火的人,就是「火正」。到了秋季時節,天上的火星在黃昏時分就會落下地平線,這時,火正還要舉行一個把火種收藏以來的儀式,叫做「內(納)火」,已備明年在出火儀式上再使用這個火種,這就是「出內火」。由於歲差的原因,「火星」出現的時間逐漸推遲,長久積累之後,到了商代,火星出現的時間已經在春分之後了,如果再按照它出現的時間來安排春耕生產,就會錯過節令而誤了農時,「火正」只好另外尋找一顆星星來替代「火星」,以它的出現來指導農事,這顆被選中的星星,叫做「鶉火」。鶉火星原名「咮」,是古代中國星區體系中的「柳宿」,西方稱為「長蛇座」。由於它是用來替代「大火」星的,所以把它叫做「鶉火」。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也就是商代中期,鶉火南中恰好就在春分時節。人們也就舉行相應的儀式,開始農業生產。這是一種根據實際需要而發生的觀測對象的轉化,目的是滿足實際生產的需要。「食」要讀做「飼」也就是「祭祀」的意思。這是古人「神道設教」而祭祀星宿的說法。

在以「火曆」紀年記時的遠古時代,「大火南中」的六月,正是就年到頭新年開始的「歲末年首」。一年十個月,一個月三十六天,剩下的五天為過年日,時間正是火把節期間。正因為是「火」星回到一年起始的正中天,所以叫做星回節。

「火曆」的歷史痕跡,還保留在「天上有十個太陽」的神話傳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成語以及「十天干」等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常識之中。

這種曆法使用的時間長了,由於時間偏差的不斷積累,出現了曆法和天象─物候實際不符的情況。《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曉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這是「后羿射日」的神話,實際上講的是廢止「火曆」的曆法變革。射下九個太陽,而留下一個太陽的傳說,是對廢除「火曆」,採用太陽曆的模糊記憶。而后羿的老婆「嫦羲(嫦娥)生下十二個月亮」(《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嫦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的傳說,則標誌著太陽曆的誕生。天干地支相配的紀年法,其實也是太陽曆對火曆批判與吸收的結果─十是火曆的月數,十二是太陽曆的月數,十個數與十二個數相配的結果,形成六十年一甲子(周朝)的紀年法。為了消除時間偏差的影響,設立了閏月和閏日。

火曆或者叫做十月曆,是中國西部、北部和西北部的許多遠古先民都使用過的古老曆法。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炎黃子孫」的第一個先祖炎帝。

《管子‧輕重篇》說:「炎帝作鉆燧生火。」

《左傳‧昭公十九年》說:「炎帝氏以火紀(記年),故為火師而火名。」

《左傳‧哀公九年》說:「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

《淮南子,汜論訓》說:「炎帝死而為灶。」

《竹書紀年》說:「神農氏作,以火承木,故曰炎帝,教民耕種。」

《尸子》說:「燧人上觀晨星,下察五木,以為火。」

《史記‧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姓焉。」

《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一引《帝王世紀》說:「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死傷之命。」

這些記載不僅說明炎帝發明了用火(鉆燧生火),發明了火曆(火師而火名),他是所有以羊(姜姓)、牛(人身牛首)、火(火師火名)為圖騰和姓氏的部落先民的共同的祖先(姜姓其后),而且他還是崇拜火神(死而為灶)的遠古落的共同祖先,還是耕種和中醫的創始人。同時也說明「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的時候,人們是要「上觀辰星,下察五木」,用點火燃燒的方式來與天上的「火星」「天人相應」的。「以火承木」之後「教民耕種」,其實是古代先民「刀耕火種」的真實記錄。觀測星辰─發明用火─發明火曆─教民耕種─死為灶神都統一在炎帝身上,應該不是偶然的。

因此,古代有了兩個星回節,即「大火」星最正和最偏的時節,一個在夏季,一個在冬季;其中夏季的星回節,是所有古羌(古代羌、姜同義)部落後裔和與古羌部落有密切關係的遠古部落后羿共同的「年節」,是他們過年的節日。這個節日的活動,與牛、羊、火等圖騰崇拜和祖先神崇拜有關。

雖然雲南各地和各民族關於節日名稱相同,過節的時間也大致相同,但各地和各民族關於節日的來源的傳說卻各不相同。這種文化現象表明,各民族的火把節,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或相近的來源,而各民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都是由這個源頭派生出來的,都是各民族根據自己的生活附加到火把節上的故事,有的還是根據宗教的需要改編過的故事,都不是火把節起源的最原始的真實記錄。

實際上,現在過火把節的許多民族,都與遠古的羌人有關,他們或者是古羌人的直系後裔,或者是與古羌人有密切關係的古代先民的後代,或者是古羌人與其他遠古部落融合後形成的新的民族,他們都因為與古羌人的關係,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帝,也擁有共同的圖騰,那就是牛、羊、火。同時有了共同的節日,那就是火把節─古代的星回節。也有了共同的節日內容—頭牛、殺羊、點火把、放天燈等等,實質內容只有一個,那就是紀念自己的古代祖先─炎帝,崇拜自己遠古的圖騰─牛、羊、火,回憶自己的遠古歷史─刀耕火種。

位於昆明「雲南民族村」的彝族太陽曆廣場。(攝影/葉瑞其)位於昆明「雲南民族村」的彝族太陽曆廣場。(攝影/葉瑞其)

位於昆明「雲南民族村」的彝族太陽曆廣場。(攝影/葉瑞其)位於昆明「雲南民族村」的彝族太陽曆廣場。(攝影/葉瑞其)

三、火把傳說的實質

雲南各民族關於火把節來歷的傳說,各有各的實質內容。

彝族關於火把節來歷的傳說,實際上是以游牧為主的古代部落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後,新產生的文化型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既有反叛又有妥協。反叛表現為敢於與天神(原有文化形態)挑戰,妥協表現為向天神賠償。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納西族關於火把節來歷的傳說,實際上是後於道教傳播到納西族地區的漢傳佛教為得到更多的信徒而借原來就有的民族節日改編出來的宗教鬥法故事(玉皇大帝要燒毀人間而和尚寺廟使人間免除了災難),而在納西族的諺語中反倒保留了火把節來歷的重大信息,與《麗江府志》、《玉谿編事》、《祿勸縣志》、《峒溪縣志》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歷提供了重要線索。

大理和昆明一帶關於火把節來歷的傳說,則是用火把節上發生的事情取代了火把節的來源─阿南公主和慈善夫人的故事,都是當時心懷叵測的人們借火把節這個原來就有的重要節日做下的事情─會無好會,宴無好宴,正是火把節這樣的重要節日,為心懷叵測的權術家提供了玩弄詭計的理想機會。陰謀的進行,附帶產生了殘酷而又淒美的民間故事。由於這兩個故事的生命力太強大了,反而把火把節來源的傳說遮掩掉,最後徹底失傳了。

(本文轉載自洪衛東著作《麗江的邊緣》一書並徵得同意)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46期;民國105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